首页 > 河源库 > 新闻报道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和平县大坝镇石井村:打好绿竹牌 引领致富路

2021-06-24 21:35:14 来源:2020年7月2日河源日报

开栏的话: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过接续奋斗,到去年底,河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省定脱贫标准,25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完成出列手续,河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与此同时,河源的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河源同全国、全省一样,即将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从今日起,本报全媒体平台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推出记者深入一线的系列报道,记录在党的领导下,河源脱贫攻坚带来的历史巨变,展现广大群众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敬请关注。


一进入和平县大坝镇石井村,两旁郁郁葱葱的竹林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石井村属于和平县阳明自然保护区,漫山竹林苍翠欲滴,绿色青山尽收眼底,风景优美、生态迷人。

石井村的毛竹种植面积有1万多亩,资源优势转变经济优势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眼下,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高新技术人才为引领,石井村先后引进一家毛竹粗加工企业和一家毛竹深加工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打造了“双引擎”。


奋力为贫困户拓展增收渠道

石井村位于和平县大坝镇北部,是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定重点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44 户,其中无劳力、弱劳力贫困户共 15 户,其他户均为普通劳力贫困户。

近年来,石井村在积极推进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用心感受贫困群众的心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了贫困户思想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美好转变,为石井村实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

今年57岁的贫困人员袁水华是家里的顶梁柱,因为他的女儿属于重残人士,老婆也是残疾人。在帮扶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大力支持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全力帮助下,袁水华近年来种了2亩百香果、2亩猕猴桃及1亩茶叶,并养了多批走地鸡,均由帮扶单位负责销售。去年1月开始,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更是给他们家的脱贫奔康加上“双保险”。

据悉,近年来,石井村坚持实施就业扶贫优先策略,通过激励就业、转移就业、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创办扶贫车间等措施,实现了有劳力有意愿务工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全覆盖,保障了他们的工资性收入。

为激发贫困人口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着力提升贫困人口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石井村打出“产销对接”组合拳。一是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激励贫困人口积极发展种养;二是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建立了石井村农产品品牌——“山谷竹源”;三是通过发展电商、组织帮扶单位开展消费扶贫、举办农产品进校园特卖展销会、参展深圳市绿博会展销等措施,大力拓展石井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积极引进一些旱涝保收的农业项目。引进和平县东森堂公司,发动贫困群众种植香芋南瓜,公司包回收;引进和平县七叠泉食品有限公司,发动贫困群众种植黄豆,公司出地租、出肥料、出种子,包回收。


坚定不移壮大村集体经济

6月8日,在石井村村委会门前的告示栏上新贴了一个通知,上面写着:各位乡亲大家好!本村两家工厂开工在即,有大量用工需求和毛竹、竹叶收购需求,请有兴趣的乡亲明天上午10点到村委会洽谈。

据悉,通知里面提到的两家工厂是指石井竹制品加工厂(总投资 200万元)、和萱竹源植物资源生物萃取厂(总投资 1000 万元)。前者由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袁金赞投资兴办,可以解决约150人的就业,生产牙签、烧烤签及一次性筷子,有6条生产线,每个月可以消耗600吨的毛竹;后者则由深圳市萱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办,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教授、博士张嘉恒以技术入股,该公司采用“活竹取沥”方式,利用石井村竹子等植物资源萃取技术开发洗护用品和眼罩等产品,可以解决约50人的就业。

“这两家工厂是我们村竹产业的‘双引擎’。”穆启旺说。他认为,壮大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可以直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也可以转移就业,吸引人才回流,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带来机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更有利于开发和维持村级公益性岗位,也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

据悉,石井村坚持实施就业扶贫优先策略,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以推进产业发展为抓手,凝心聚力,引进和发展形成了七大主要产业。其中包括三大工厂——石井竹制品加工厂、和萱竹源植物资源生物萃取厂、七叠泉腐竹厂。上述3家工厂全面建成后,将解决大量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将在原有基础上每年至少增加 32 万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