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河源劳模文化馆以“云开馆”的方式与广大群众见面,揭开了广东省第一家劳模文化馆的神秘面纱。当天,180°立体浮雕墙、1∶1神还原的客家围屋和劳动模范蜡像在网络上持续刷屏。一时间,河源的这座新展馆,凭借精巧的布设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河源市乃至广东省的又一网红打卡地,为“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注入精神动能。
央媒省媒热力聚焦 劳模精神涌流线上线下
自采用视频“云开馆”以来,河源劳模文化馆别开生面的开馆方式和极具特色的展馆布设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报道了“云开馆”消息,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文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工报、河源发布、河源广播电视台、河源日报等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对展馆进行了持续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营造了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网友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表示迫不及待想到现场打卡,感受榜样的力量。
据统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河源劳模文化馆在7月初正式开放,实行预约参观。截至8月底,该馆共接待参观团100多批次、近1000人次,参观团体包括学生、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紫金县总工会以及广州市总工会等。前来参观的人对馆内的巧妙布局和丰富的内容表示赞叹,对劳模精神更是由衷敬佩。
1∶1精致蜡像 纤毫毕现还原劳模风采
进入河源劳模文化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180°环绕的立体浮雕墙,上面记录着秦朝时期赵佗率领中原先民南下开疆扩土、凿井修渠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农耕社会百姓的辛勤劳动精神,这种精神也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当参观者还沉浸在讲解员的讲解中时,讲解员轻轻推动浮雕墙左侧一扇与墙面浑然一体的山石门,大门缓缓打开,开启了河源劳模故事的发展历程,带着参观者进入了河源劳模的历史长河。
河源劳模文化馆由文化发祥、光荣岁月、劳模之光、传承永续四个主题展厅构成,4个展厅之间由门相隔,环环相扣,每推开一扇门,都是不一样的天地。
进入 “光荣岁月”展厅,透过图文史料、1∶1复刻的客家围屋等特色物品,参观者可以溯源劳模的历史,了解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对劳动的阐释,重温客家人过去的生活场景。
走出“客家围屋”,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来到在“劳模之光”展厅,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劳模事迹材料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资料展示。走在20世纪50年代的青石板路上,可以看到一旁1∶1还原的劳模蜡像,展现了河源首位全国劳动模范黄永太工作时的场景。明亮的展厅内还陈列着当时的生产生活物品,有劳模本人及家属捐赠出来的奖章奖状、作品成果、工作日记、劳动工具和工作制服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在“传承永续”展厅,有出自“南粤工匠”黄毅之手的小提琴,汤晓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发的精密仪表,被运用到神舟飞船控制中……每一件创新的产品,都彰显出劳动模范在这个时代敬业、专注、淡泊名利的精神。
历时3年精心打造 省内首个劳模文化阵地
参观完这座以时间、空间为跨度的劳模馆,很难想象场馆占地面积只有600平方米。河源劳模文化馆始建于2018年,历时3年筹备,1年布设,是省内首家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劳模文化于一体的主题展馆。馆内共展出300多名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陈列出130多份珍贵的劳模史料及劳模劳动生活相关物件,整个展馆配合采用史料图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及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全景展示300多名河源劳模的先进事迹,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劳模文化展示阵地。
据统计,河源共有劳模713人,现有520人,其中全国劳模22人,现有2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0人,现有25人;省级劳模274人,现有215人;部级劳模67人,现有52人;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6人,现有83人;市级劳模224人,现有203人。
据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劳模文化馆的初心旨在全面展示在河源经济建设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模风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接下来,市总工会将会进一步提升河源劳模文化馆的功能设置和社会功能,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河源各行各业劳动者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劳动光荣社会风尚的新载体,当地红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新坐标,为河源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发挥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