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是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市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9周年纪念日。9年,对于市高新区而言既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收获成果的过程。
成就:9年工业总产值近千亿
2012年伊始,世界银行在展望全球经济形势时认为:2012年“将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全球经济,风云激荡;国内市场,迷雾重重。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市高新区今年1月—5月份各项指标保持了平稳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 79亿元,同比增长9.4%;工业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8%;利用外资水平逆势飘红。其中合同利用外资2281万美元,同比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2519万美元,同比增长237%。手机整机产量达1747万部,同比增长42%。然而,这只是市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7.1亿元、13.2亿元、18.4亿元、44.25亿元、74.51亿元、100.06亿元、123.26亿元、202.3亿元、250亿元,这是市高新区从2003年到2011年每年的工业总产值。再加上今年1月—5月份的数据,9年时间,市高新区已经创造了近千亿元的工业总产值。
9年前,市高新区绝大部分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经厂房林立;9年前,市高新区附近没有像样的商场,如今金融、通信、医院、学校、餐饮、商贸等配套服务已应有尽有。据介绍,市高新区核准面积为926.98公顷,已开发利用12平方公里。今年以来,借助中兴通讯等大项目的建设,市高新区重点抓好三期用地扫尾工作和四期征地拆迁工作,先后完成1000多亩的征地拆迁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园区发展的空间,提升了接纳能力。
不断提升的接纳能力、日趋完善的服务,让市高新区成为河源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和主阵地,吸引了大批企业落户,成为投资旺地。仅今年以来,市高新区共引进工业项目7个,投资总额达15亿元。
“十一五”期间,市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幅,远远高于全省高新区的平均增长幅度,并在2010年广东省高新区考核评价中获全省省级高新区第一名。
集聚:高新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河源有什么?河源有一流的水资源、优质的生态环境。河源还有什么?河源还有广东的手机生产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河源作为山区后发地区,如果仍然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继续走珠三角走过的传统发展模式和老路,不仅不符合国家和省对河源市作为生态发展地区的定位,也难以发挥后发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
市高新区建立伊始就突出发展特色化、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造性地采用“反梯度”承接产业转移理念,采用大项目带动、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吸引高端产业落地,形成了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的手机产业集群、模具产业集群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
市高新区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对环境品质要求较高的限制,充分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手机产业,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是广东省唯一的“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也是全国主要手机出口基地。现已引进了中兴通讯、西可通信、特灵通通讯、维图通讯等手机及配套企业42家,投资总额160多亿元。去年,市高新区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4.2%;手机产量达5000多万部。
在此基础上,市高新区还进一步加快上下游产品及产业链配套发展,建成了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移动信息终端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以及一批电子信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电子产品实验室,并开展了综合物流园和手机批发市场建设。目前,市高新区手机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检测、物流、销售等配套设施服务于一身的“全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多项技术国内领先,手机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影响遍及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效益:入股高新区帮助千村脱贫
数字是枯燥的,老百姓可能更在意身边实实在在的好处。与市高新区发展带来的经济指标和税收的变化相比,市高新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是河源2006年开始实施的“千村脱贫政策”的主要载体。河源地处山区,经济落后。2006年,全市1251个村有1117个村为年集体收入达不到3万元的贫困村(包括移民村),其中600多个村是零收入的空壳村。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一直是困扰河源“三农”发展的老大难。
“千村脱贫政策”借助市高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良好势头,在市高新区成立富民工业园,对年集体收入未达到3万元的村(居)委会,鼓励其筹资到市高新区统一建设扶贫工业园厂房出租,以获得分红。筹资总额从10万元起至30万元封顶。每投入10万元,市高新区每年固定回报村1万元。投入资金以市、县区、村按1∶1∶2的比例筹集。通过村集体自有收入集一点、发动本村外出乡贤捐一点、各级扶贫工作队帮一点、乡镇配套一点,当年就有1000多个贫困村入股富民工业园,第二年就从市高新区领得入股分红。几年来,河源有1100多个贫困村依靠入股富民工业园,摘掉了“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帽子,找到了一条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此外,市高新区还为河源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难题。今年春节以来,市高新区先后组织园区企业到市区和各县农村,招工总场次达102场,新招企业员工1万多人,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市高新区的就业人数达7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占就业人数的70%以上。同时,园区内企业还积极与河源大中专院校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实行校企合作。目前,河源各大中专院校每年在市高新区企业就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将近5000人,有效解决了河源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目标: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不少人还在感慨市高新区9年来的跨越时,市高新区已经开始朝着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冲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通过9年的发展,市高新区建设工业项目153个,总投资456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10个。园区综合实力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创新技术平台不断完善,生态优势更加突显,具备了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条件。”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衍楠在向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赵明鹏汇报时如是说。
据了解,自去年初市高新区启动升级工作以来,市高新区按照国家级高新区的评价指标要求,并结合科技部领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全力推进“以申促建”的各项工作,着力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大力完善金融配套。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平台和管理体制,细化园区功能划分,以打造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为重点,强化生态、循环、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突出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力争在全国树立一个山区高新区通过发展生态高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