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这是许多交通落后的地方发展经济的切身感受。
河源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所辖五县均为山区贫困县,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交通不便。这给河源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正因为如此,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首先提出“百业待举,交通先行”的战略口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打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1991-1995年以来,河源市紧紧抓住省对山区交通建设实施倾斜政策的有利时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广泛发动群众,广开筹资渠道,全力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使交通建设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交通环境日益改善,基本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国道、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为网络,铁路、水路为辅助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改变了江河阻隔、大山挡路、行走不便、物流不畅、信息闭塞的落后面貌。
据统计,截至2001年,河源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8807.236公里,其中国道213.427公里,省道874.667公里,县道1018.816公里,乡道6637.416公里;一级路137.83公里,二级路668.836公里;公路密度由建市之初的每百平方公里29.2公里提高到现在的每百平方公里55.7公里。全市拥有客运站场42个,货运站场1个,客流量1309万人次/年,货运量726万吨/年。此外,水路水运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目前,东江干流河源辖区通航里程达到212公里,新丰江库区通航里程64公里,市内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为300吨,港口吞吐能力100万吨,码头泊位208个。
另外,作为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市,河源市是全省拥有铁路线最长的市,现有铁路2条,通车里程226公里,拥有站场19个,其中二级1个,三级3个,四级15个,客运量78.1万人次/年,货运量135.4万吨/年。
乡镇交通状况改变
由于河源市大部分乡镇都是山区,要实现村村通公路,以河源市的经济能力是很难办到的。2000年,河源市抓住全省提出的村村通机动车大会战的有利时机,加快改变山区乡镇交通落后的面貌步伐。
就在这一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经验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提出了“政治动员、行政干预、经济补偿、各方支持”的要求,落实村村通机动车大会战。市委市政府把行政村通机动车会战当作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推进河源市交通二次创业的重大举措来抓,并成立了全市行政村通机动车大会战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杨华维任总指挥,市长黄煜祯任第一副总指挥,负责大会战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在村村通机动车会战中,针对公路建设里程长、桥涵多、土石方工程量大、造价高的问题和资金不足的困难,坚持“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针,采取“交通部门补一点、当地政府出一点,对口扶贫单位帮一点,外出人员捐一点,农民义务投工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了资金的筹措问题。
在这次会战中,全市共完成村村通公路612.3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8%;建成桥梁99座共1294.7延米;69个村委会全部实现通车,占任务数的100%,直接受益人口17.7万人。从此,河源市消灭了不通车的行政村,乡镇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变,为乡镇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