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源库 > 新闻报道

革命火种从来不会熄灭

——访中共河源县委员会成立旧址

2021-06-28 10:15:46 来源:河源日报2021年6月18日

叶潭镇儒步村原儒步缵修小学,是河源县委办公旧址。



在原儒步缵修小学(河源县委办公旧址)内的红色文化展示栏旁,儒步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儒步红色历史。


  河源市东源县叶潭镇儒步村缵修小学,声名在外,不仅仅是在叶潭,也不仅仅是在河东地区,即使在整个河源,那也是名头很响亮的。

  缵修小学成立于1930年,是一所民办学校,成立之初设有校董会。最初的时候,缵修小学只有一栋瓦房,约300平方米,学生不到100人,设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后来才逐渐扩大,成为了一所完全小学。缵修小学位于儒步村的中心地带,各个自然村的少年儿童来此读书都很方便。学校环境幽静,适合学生安心向学。

  但令缵修小学声名远播的,并不是因为学校成立的时间早,而是它曾是中共河源县委员会的驻地。这个县委,是大革命失败后,不怕浴血牺牲的共产党人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建党组织时在河源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河源县委之所以选择缵修小学作为机关驻地,最重要的原因是县委领导人及一些党员都隐蔽在学校中,公开的社会身份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他们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开展革命工作。

  1940年6月,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陈柏昌、黄英、刘成章等人在和麦畲村合屋召开会议,工委书记陈柏昌在会上宣布,根据中共东江特委的决定,撤销中共河源县工委,成立中共河源县委。新成立的河源县委由黄慈宽任书记,张华基任组织部长,蔡子培任宣传部长,丘成章任统战部长,欧阳源任青年部长,关绮清任妇女委员。1940年9月,因为革命形势需要,河源县委驻地由和合屋转移到了儒步村缵修小学,河源县委领导班子成员有变动,下属的组织也由原先的蓝溪区委、能溪区委、崇伊中学支部增加了柳城区委和船塘区委。

  进入儒步村,走过乌潭桥,再经过一棵大榕树,就能看到一块石碑,石碑上书“东源县委成立旧址”。从石碑处往上,走过一段斜坡路,就到了缵修小学。缵修小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变成了儒步小学。缵修小学原址,现在是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展览馆有两层,主要资料在二楼,一楼大厅并不是很大,中间放了很多书籍,两边则挂满了革命先驱们的照片。这些照片的下面,均用简短的文字介绍了这些革命先驱一生的革命事迹,文字平淡不煽情,但观者能从中读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

  实际上,中共河源县委大胆地把驻地选在叶潭儒步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里是一个有革命传统的地方,不仅党组织的基础好,群众的基础也好。叶潭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叫能溪乡,早在1925年紫金农民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党的领导人刘琴西就通过宗亲关系,来到能溪乡开展革命活动,将麦畲村的刘瑞廷引上了革命道路。刘瑞廷曾在刘屋排组织贫苦农民、乡村文化人学习革命理论,动员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斗争。1926年,刘瑞廷还与龙川四甲的黄克取得联系,一起在佗城、叶潭、黄村组织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暴动。1928年、1930年,刘瑞廷先后两次在这一带恢复和组织农会。正因为能溪地区的群众基础好,群众革命觉悟高。1939年1月,河东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时,4名党员中就有2名是叶潭人。

  在党的领导下,叶潭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叶潭各村都成立了抗先组织。1939年春天,能溪乡成立了抗先队部。时任能溪乡抗先队副队长的欧阳源,在缵修小学兴办了儒步民众夜校和补习班,由几名文化水平较高的党员(当时身份是隐蔽的)和进步教师轮流授课,宣讲抗日形势、教唱抗日和其他革命歌曲等,在周围影响很大,夜校的学生逐渐增多。每当儒步民众夜校上课时,儒步村很多村民便早早来到学校,包括邻村的一些村民也被吸引了过来,连课室外都站满了人。老师教大家唱《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游击队员之歌》《保卫黄河》《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一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就有不少人流泪;当齐唱“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大家便用拳头猛击书桌,情绪非常激动。1939年9月,中共儒步村党支部宣告成立。1940年1月,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时,能溪就成立了区委。

  隶属中共龙川中心县委的中共河源县委仅存在了10个月,驻地一直在儒步。1941年4月,中共河东县委成立,仍称中共河源县委员会,隶属中共后东特委,下辖能溪区委、蓝溪区委和崇伊中学支部,县委机关驻地还是在儒步。从1941年9月到1942年10月,中共能溪区委驻地也一直在缵修小学。

  虽然党在叶潭的力量很强,开展活动的群众基础也很好,但党组织的活动并未公开,机关驻地更是严格保密。中共河源县委员会成立的地方——麦畲村和合屋现在仍在,但已修葺一新,打扫得也很干净。历史的风起云涌已经随岁月远去,但这幢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围龙屋,仍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从事革命活动所经历的巨大风险:和合屋建有阁楼,阁楼上开了个逃生的小门——县委秘密会议的安全门(情况危险可以及时撤离),逃生门一侧的墙壁,还建有秘密夹层(便于藏人)。这个安全门和夹层,骤然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残酷紧张的战争年代。想起革命斗争如此残酷、如此艰难曲折,如今的安宁岁月便凸显出了莫大的幸福。

  革命斗争从来就如此残酷,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从来不怕流血牺牲。那些在麦畲村和合屋、儒步缵修小学留下足迹的中共河源县委的成员,一些人看到了共和国的曙光,一些人却早已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中共河源县工委书记、主持召开中共河源县委成立会议的陈柏昌,是中山大学学生,1936年入党,随抗先队来到河源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发展并建立党组织。1940年,他接任中共河源县工委书记,随后调任中共陆丰县委宣传部长。1941年10月,陈柏昌不幸被捕,遭敌人杀害。

  中共河源县委第一任书记黄慈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龙川县委书记,1940年6月接任中共河源县委书记,随后调任中共博罗县委书记、东江纵队政治部统战科长,1947年因积劳成疾在香港病逝。

  中共河源县委统战部长丘成章,曾为国民党党员,担任过河源县第九区副区长,1939年经中共东江特委特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因遭国民党通缉,被迫转入地下活动,随后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工作。1943年参加总部组织的学习,学习班被敌人包围,不幸在突围时中弹牺牲。

  中共河源县委妇女委员关绮清,1938年赴延安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随抗先队来到河源,1940年6月任中共河源县委妇女委员,并在叶潭中心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43年,“能溪乡抗日民众反饥饿团”奋起反抗国民党统治遭到镇压,患病在身的关绮清愤而直奔乡公所,怒斥蓝溪乡警察所巡官张家超私吞国家粮食,被张家超下令枪杀。

  2005年,东源县将缵修小学改造成河源县委成立旧址纪念馆。2015年12月,河源县委成立旧址被列为“东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81年的时间,人间几度换了天地,这里却依然波澜不惊,历经岁月的沉淀,房子依然昂然矗立,俯视着脚下的这片红色革命沃土。

  (注:本文主要参考了《儒步丰碑》《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等相关文章内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