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源库 > 新闻报道

从河源扎根到惠州的传统技艺,被村民舞上了国家级舞台

2020-05-24 22:38:24 来源:河源广播电视台

传说,龙生九子,长子为麟。

麒麟,瑞兽,祥瑞之兆。千百年来,人们以雕刻、年画、窗花等形式,对其极尽所爱。还有一种,直接赋予了它煊赫的生命,探、挠、跳、滚、咬、吐……一头瑞兽行走世间,流溢出火红的吉祥欢乐。从来没有一种手艺像它那样,能令人类以自身类兽,以自身的纡尊降贵来表达强烈的图腾崇拜、愉悦之心。

在惠州市小金口街道办乌石红旗村,便有着这样一种名震东江的手艺:麒麟瑞舞。

栉比鳞次的城市高楼,使乌石红旗村异于一般的乡村。近百户300多人口,每户都拥有一栋三至五层的楼房。就在城市繁华拥挤的生活中,一头麒麟挠头耍尾,起伏翻腾,时光在变,唯有它,仍是红黑浓重的脸谱,热烈响亮的八音,虎虎生威的足步……一项镌刻着祖先图腾的古老技艺,在车水马龙中一出场,便惊艳了所有人。

小金口乌石红旗村是新丰江水库移民村,人们举家迁移数十年后,这项从河源扎根到惠州的传统技艺,被村民从村子舞上了国家级舞台。

前世

图片

1968年,新丰江水库移民第10年。迁移至河源县义合公社的部分水库移民,再次外迁寻求出路,目的地是博罗县小金口。那一年,叶阳星正好20岁。船从东江边上的义合码头启程,一路顺水而下。满满的一船家当,除了衣被、柴火和棺材,还有一把八钉耙、一根柳针,一对双刀。在轰隆隆的船声里,叶阳星手里紧紧攥着一把关刀,6年的舞狮生涯在脑海中一幕幕掠过,一只只逗泼的瑞狮顿足跃起,那些鼓点与风雷、顾盼与欢喜,使他越过了眼前的风尘与流离,平静地异于一帮陷于离愁别绪的亲人。开船时,他的师父叶瑞贤就在岸上,他站在挤狭的船舱里,深深地向他鞠了三个躬。家园渐行渐远,如果说有唯一令他留恋的地方,那么便是岸上那个俊朗清瘦的身影。

东源县义合公社是叶阳星的第二个家,他的故乡在新丰江畔的回龙公社。1958年移民时,家乡回龙传统的舞狮技艺被村人带到了东源义合,师父叶瑞贤是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一台热热闹闹的舞狮,有觅青、采青、咬青,还有拳术表演,运用刀、枪、棍、耙、凳、桌等器具,空手对白刃,短兵相接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因为虎虎生威的格斗功夫,人们又把它称为“打狮”,拳术了得的年轻人都是叶氏族人,自成一体的拳术也被称为“叶家拳”。14岁那年,叶阳星被师父叶瑞贤定为“狮头”接班人,师父将舞狮的步法还有30套完整的武术动作一并教与了他,那是1962年,村人们在安置地义合公社稍稍安顿下来第4年。

离别义合迁往小金口时,因为“文革”,“打狮”已在前一年中止。当舞狮的道具被叶阳星搬上船,因为最具象征意义的狮头不在其中,人们默许了一个舞狮者胆大的行为。那一船老旧的舞狮道具,便是后来名震东江的小金口麒麟瑞狮的最初出身。

今生

图片

在安置地乌石红旗村的日子平平常常。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首年,珍藏了10年的舞狮道具被叶阳星重新晾了出来。伴随“文革”结束,文艺复苏如春草初生,一帮在田地劳作的村民,想到了八音和锣鼓,刀剑与棍棒。这些茶前饭后的集体娱乐,曾一如他们鞠耕般寻常,带着祖辈遗留下来的印记,他们几乎是无意识地重操旧业。叶阳星成为“打狮”第4代传人,他将叶扦养等18位村里的后生组成全新的“打狮”队。手艺行当讲究规矩,为了台面上一招一式合乎时宜,起承转合师出有名,叶阳星特地逆着东江水路,将年老的师父叶瑞贤迎请到乌石红旗村。一排站得直溜的孩子,屈腿弯腰,齐声地叫出稚嫩的一声师父。简陋的叶氏祠堂香烛辉煌,袅袅香气里,从此每天都有刀光剑影在挥舞。

狮头,锣、鼓等器具需要重置。叶阳星带着徒弟叶扦养先去了广州,以等量旧铜为条件,换购了一对铜锣,又远上家乡河源卫星街,在一做狮头的老店铺订下了一只狮头,南下北上凑够了一台狮舞的道具。河源卫星狮头极其有名,以黄竹蔑编织雏形,上糊草纸,雕刻图案前后抹一道柔韧的糯米粉浆,几曝几晒后,再描上浓重的青、黑、红、黄油彩。老手艺人以精湛的手工,呈现了叶阳星记忆里的“打狮”:圆头鸽鼻、双目炯炯,脸额上有龙、凤、祥云,一派明艳的吉庆之气,文秀细腻,温驯安详。

1978年春节前夕,回龙“打狮”重出江湖。“出光”前,乌石红旗村请来了周边村庄的人们,一起见证瑞狮“点睛”。在人群喧闹中,揭下红布盖头的瑞狮足蹬彩靴华丽出场,那一场舞狮整整表演了1.5个小时,沙僧与狮子一仙一兽谐趣逗乐之余,叶家拳霹雳如风掠过每一个人的脸额,人们在震愕中回神,尔后响起如潮的欢呼。

当年大年初一,乌石红旗村的“打狮”便被请至外村表演,整个春节,乌石红旗村“打狮”走遍了惠州周边20多个村庄,直到元宵节,既疲惫又兴奋的队员们才回到家。

1979年春节,叶阳星带着“打狮”队员,放下众多的请柬,悄悄地回到了河源县义合公社。师父叶瑞贤带着另一台“打狮”在村口迎接。乌石红旗村狮队前膝屈地,谢师拜帖:惠阳县小金口乌石醒狮队拜。狮队跟着叶瑞贤进入叶氏祖祠,在一排肃穆的祖先牌位面前,叶阳星手擎狮头,顿首,顿首,再顿首。一年前,在“打狮”的出光仪式前,作为司仪的他朱笔挥动,鸡冠血点在狮眼,狮额,狮舌上,用绵软的客家话祝福着一头新狮的未来:

天光光地昌昌,吉日狮子来开光;

一点沙仙大富贵,二点狮头放豪光;

放出豪光漂四海,五湖四海有名声。

他从师父叶瑞贤手中接过“打狮”技艺,又让它在异乡生根。以后,无论走向哪里,有没有名声,都是自己的去路与造化。徒儿另立亦如儿女别家,一台狮被叶阳星舞得半是欢喜半是忧伤,他以一场庞大的省亲行动告知天地:乌石红旗村“打狮”的一招一式,一花一叶,皆出于这里的母胎。

吃祖师爷赏的饭,须认祖归宗。

那几年,乌石红旗村“打狮”被上请下迎,成为惠州乡间一景。有一年春节,队员们舞着瑞狮去了惠阳淡水一户叶姓宗亲的家。此时,叶扦养已被扶为“狮头”,成为“打狮”的第五代传人。多年的舞狮生涯,他和队友以狮会友,亦以狮献艺,讨着人情和生计,一群人并不知道陌生的宗亲已摆下一场鸿门宴。到了宗亲的家门口,只见一包青从两层洋楼垂下,停在了三米多的高空。人群默立,意味深长地盯着一帮敲锣打鼓的后生。众目睽睽,叶扦养和队友心照不宣地对了个眼色,鼓声戛然而止之时,叶扦养双脚跃步点过队友的双肩,人们看见一只猛狮翻腾而起,飞身入空,就在队友将自己托举至头顶,两人叠出的高梯划出一道优美的竖线之时,狮子探头,将青咬入口中。

跳跃的狮子刚一落地,热烈的鞭炮声便响了起来,陌生的宗亲手一挥:杀猪。在探知深浅之后,这位被叫作老叔公的宗亲的举动不言而喻,如果只是三脚猫功夫,会被当成不学无术的子弟而扫地出门。

那个年代,人们刚及温饱。舞狮江湖,赢得人心的,不是人情,而是功夫。而“打狮”表演也挣不来多少钱,人们赠予的,更多是“武艺超群”的锦旗,或是一张张大红大蓝灿若花朵的棉布,它被客家人称为“彩”,叶扦养和队员们,一年舞狮下来的最高奖赏,便是将“彩”裁剪成一套套衣服,每天都穿得红红绿绿。

辉煌

乌石红旗村“打狮”舞得热烈,又舞得散淡。

2005年,是乌石红旗村“打狮”历史的转折之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乌石红旗村已由一个荒凉乡村变为闹市区,村民的角色也随之改变。他们大多洗脚上田,自主经商,唯有对“打狮”的热情不变,虽然在文娱多元的背景下,出场次数已不再频繁。

当年8月,惠州市文化部门找到乌石红旗村“打狮”队,推荐他们参加广东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在20天短暂的准备里,叶扦养和队员们将一个半小时的舞狮节目砍到了10分钟,截取其中的精华排演成“沙仙戏麒麟”。

9月,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在汕尾如期开幕。

第一天正好碰上台风,叶扦养和队员们顶着台风雨,和其他来自广西、湖南等11个省市的民艺队伍一起巡游。街道两边,到处是冒雨看演出的观众,巨大的场面迥异于乡间的舞台,令叶扦养既激动又紧张。他的徒弟叶桂荣舞着狮头,合着鼓点的节拍,走得不紧不慢,这位年轻的孩子已被扶为新“狮头”,成为“打狮”的第六代传人。明天,他将替代他,出征。

第二天,晴空万里。叶桂荣不负众望,领着队员将“打狮”舞得畅酣淋漓,一举夺下了艺术节展演的银牌。

乌石红旗村“打狮”造型吉祥可爱,区别于刚劲威猛的醒狮,在场民艺专家几经研讨,扶正了“打狮”的称谓,自此,乌石红旗村“打狮”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江麒麟瑞舞。

从汕尾满载而归的乌石红旗村麒麟瑞狮,轰动了整个惠州。媒体采访接踵而来,使它的名气飞越了狭窄的乌石红旗村。当时,在东江河畔的小金口镇(现改为街道办)辖区内,还活跃着数支麒麟狮队,在乌石红旗村麒麟瑞狮一举成名之后,它们被统归为小金口东江麒麟舞协会,麒麟狮队以各自的特色和套路,一下子将小金口麒麟舞的规模与影响推上了炙手可热的位置。

自此,乌石红旗村麒麟狮在小金口东江麒麟舞协会的统领下,放出豪光漂四海 。

图片

2006年,在深圳市举办的麒麟协会大展览上获表演二等奖。

2008年,在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上获得金奖。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上获得一等奖。

2010年,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前展演、上海世博会“广东文化周”展演、第16届亚运会圣火惠州站传递活动文体表演。

2011年,获“广东省第三届麒麟舞大赛”创新组金奖。

……

在“出光”二十多年,乌石红旗村麒麟狮终于实现了祖师寄寓的愿望:五湖四海有名声。籍以声名远扬的东江麒麟舞,小金口成为响亮的广东省麒麟文化乡、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2009年,小金口麒麟舞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遗。其中,舞狮师父叶阳星被授予惠州市民间艺术家称号,叶扦养被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乌石红旗村将一棚麒麟狮舞得荣耀至极,而在故乡河源,随着叶瑞贤师父的仙逝,义合狮队便松散了下来,新丰江库区回龙镇的“打狮”亦日渐式微。

即便如此,每逢春节或家有好事,两地亲友仍旧以一台热烈的狮舞庆贺。从故乡远道而来的舞狮队员,总会被迎至上宾“横头”的位置,年老的叶阳星,还有徒弟叶扦养、叶桂荣躬身弯腰,一颗感念之心从来没有改变:“家乡来的,才是师父头。”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