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源库 > 新闻报道

创优,让河源城市变化翻天覆地

2021-06-30 18:01:58 来源:河源日报2003年1月12日

“河源在一两年内变化竟如此之大,这是我怎么都想不到的。”谈到河源的变化,刚从深圳回到河源不久、现居住在九龙城的赖女士感慨万千。赖女士从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深圳做事,每年回几趟河源。与深圳相比,以前赖女士总觉得河源太不起眼了,逛没处好逛,玩没地儿好玩,于是心里面总渴望能在深圳安居长住,却与丈夫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今年初,她依依惜别心爱的深圳,终于下定决心回到河源,照顾丈夫、孩子。令她没想到的是,河源竟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觉得在河源住也挺不错的。”赖女士毫不掩饰她对河源变化的赞叹之情。

“河源变化很大”,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这个声音可以说是回响在河源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在河源的人,还是从外面回来的人,甚至是外地人,都毫不吝惜对绿色河源产生巨大变化的由衷赞扬。的确,几年创优给河源城市面貌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三年来,河源市围绕“青山绿湖碧水城”的城市形象定位,不遗余力地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做好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使城市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9年以来,河源市通过各种渠道共筹集资金15亿元投入创优工程,重点搞好城市道路、公园、广场、车站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创优冲刺阶段投入4.7亿元启动的市政十大亮点工程,更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了河源的城市面貌。河源大道入市32公里的道路形象工程,首先让进入河源的人们“眼前一亮”;霓虹闪烁的兴源彩虹街、水色光影交相辉映的沿江路、各方美食云集的大同美食街、体现闲情购物的化龙路步行街……无不深深吸引人们注视的目光。而在政府“还绿于民”带动下所建的文化广场、九重门公园等,则让市民有了更广阔的娱乐休闲空间,每到双休日或晚间“万众齐挤茶山公园”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听人说,以前,有一到河源探视朋友的外地人,被朋友带到茶山公园玩,那人见小小的茶山公园竟挤得如此密密匝匝,惊诧地问道:“这是公园吗?不如说是集市。”

可以肯定,这样一种尴尬,现在是不会再有了,占地23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即使是大城市的人也赞叹不已。据有关方面统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河源市市区绿化面积已达到43公顷,绿化覆盖率3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区30多条主干道,基本形成了“一路一树、一街一貌”的特色景观。亚洲第一高喷与中华第一灯柱,更是新丰江黄金水道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到晚上,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观赏。

河源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连外地人也不得不承认。据悉,河源火车站一名外省工作人员,因对河源不甚满意,几年前曾到惠州买了一套房子居住,而今,目睹河源创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她深感后悔,说如果早知道河源要创优,变化会这么大,她绝不会在惠州买房。

前几天,省旅游局副局长、省创优办主任苏建和在初审河源市创优工作时也感叹说:“没想到河源城市面貌变化会这么大。”此前,他最后一次来河源是在2000年。

有业内人士提出,创优,使河源市城市建设提速5年。应该说,这个提法,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旅游产业欣欣向荣

“现在河源的景区景点丰富了很多,而且更有了看头,不像以前那样只有一湖水(万绿湖)可看了。”前不久,来自深圳的魏小姐到河源市旅游时这样说。据魏小姐介绍,在1998年夏,她曾随旅游团到过一次河源,但那时只有看万绿湖、桂山,而且景区景点也比较单调。到了下午,她们几个女同事只好在船上打“拖拉机”以消磨时间。但是现在,随着河源创优的步伐,河源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广阔、更充分的挖掘和开发,近一两年新开发出来的一批景区景点如苏家围、野趣沟、热水漂流等,都很不错,很有特色,“现在即便在河源住上两日,也不愁没地方可去、没地方可玩了!”魏小姐笑着说道。

应该承认,创优的确给河源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推动力,三年创优,是对河源市旅游产业地位的一次大提升,旅游业在创优进程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都有了很大变化。有关数字显示,近几年来,河源市接待游客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市接待游客439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0.94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1.8%和31.5%。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目前,河源市“绿色河源、绿色休闲”的旅游形象愈来愈鲜明,特色愈来愈突出,逐渐形成了以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风景区、桂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环保旅游,以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恐龙化石展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及以园中园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度假旅游基本架构,突出了“秀丽的山水画卷、淳朴的客家风情、南国的恐龙故乡、独特的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色。通过多年努力,河源作为珠三角城市“后花园”的地位已基本确立并逐步巩固,“青山绿湖碧水城”越来越受到广州、深圳等城市居民的青睐。


“龙头”效应日益彰显

今年77岁的李计来老伯在新港镇开特产店有13个年头了,他全家9口人的生活全靠经营特产店维持。他告诉记者,生意最好做的还数最近五六年,一天进账一两千元是常有的事,见这生意做得,1998年,李老伯又在万绿湖旅游码头投资开了2间特产店,分别由两个儿子打理。李老伯说,光顾他家特产店的主要是外地来万绿湖旅游的游客,近年来还有来自东莞、惠州、深圳等地的商人前来批发(或打电话叫送货)。李老伯感叹,是旅游让他们一家人衣食无忧,同时也让许多新港人衣食无忧。以前萧条寂静得夜里一个人都不大敢上街的新港,现在因为旅游逐渐沸腾起来了,现在,在镇上和码头开土特产店的就有五六十家,大大小小的饭店不下20家。“是旅游改变了新港镇人的生活”,对于这一点,李老伯丝毫不否认。

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新港镇有不下1万人从事餐饮、船运及经营土特产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其中不少人借此走上了小康甚至致富的道路。该镇林香饭店的发展历程,有力地印证了旅游开发与餐饮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林香饭店开张于1994年,当时是租用新港镇装卸公司的部分房子,开了间类似大排档那样的小饭店,食客主要是河源市区人及镇上的人。1995年,万绿湖开发旅游后,林香饭店食客渐渐多起来,于是刘老板于1997年把整个装卸公司的楼房租了下来,扩大了饭店规模。1999年,随着万绿湖游客的稳步上升,刘老板干脆把楼房买了下来,安安心心地做起了餐馆生意。今年创优整改期间,林香饭店又投入6万元把饭店装修了一番,同时增设三楼餐厅,现在林香饭店可同时接纳300多人就餐。目前,林香饭店又把旁边的原粮管所大约1700多平方米的楼房买了下来,目前正着手装修,估计今年五一前可开张,到时林香饭店接纳游客的能力可比现在增加一倍。“是旅游让饭店经营水涨船高”,该店负责人刘润生说。因此,他也很乐意支持新港镇整个旅游大环境的改善。前不久,他还捐了5万元用于镇政府对街镇进行美化亮化。据悉,其他酒店业主也纷纷慷慨解囊。

近几年,旅游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已越来越明显,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河源市酒店、餐饮业。几年来,河源市新增星级酒店近20家,开房率由1995年前的3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70%以上。餐饮业的红火场面有目共睹,其中,大同美食街几乎成了各方美食的云集地。现在,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起来的服务业在河源市可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城市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都明显增加。据统计,1999年至2001年,河源市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1.9%。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达45.7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市直增长15.8%;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3亿元,同比增长4.5倍,房地产交易成交额是前5年的总和。1995年至2002年,全市三大产业比例由48.2︰24.4︰27.4演变为33.2︰29.8︰37。


创优行动深入人心

前两年,笔者曾听旅游界人士抱怨市民的旅游意识不强,说有外市的朋友向河源市民打听河源是否好玩,结果河源市民“阻拦”说,河源没什么好玩的,根本没看头……等等。而现在,经过几年的创优工作尤其是今年强有力的冲刺“进补”,河源市民发展旅游、热爱河源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了,不少人到外面,或遇到别人打听,都十分乐意当起义务旅游宣传员来。在某文化单位上班的李小姐说,她前不久到广州,有初相识的朋友向她打听河源的情况,她马上像推销员一般向那人介绍起来:河源的青山绿水,河源一流的水和空气,河源的绿色食品,河源正蓬勃发展的生态、休闲旅游……最后还不忘记说一句:有空一定到河源去玩!完了她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怎么像个推销员似的?

像李小姐这样的市民其实不在少数。据悉,在创优冲刺中,很多市民都高度关注创优、支持创优,积极为创优献计献策,许多创优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得到了市民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如市区环城西路改造,封路施工几乎使街道两旁的个体户做不成生意,但他们丝毫没有怨言,反而经常主动送水给施工人员,还有金沟湾居民小区道路改造,甚至得到了附近居民的慷慨解囊。通过启动市民素质教育工程,河源市民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和旅游意识都显著增强。

不可否认,这次创优,是对河源发展旅游的一次大动员、大宣传、大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大大增强了对旅游的理解以及对发展旅游的信心和决心,并大大激发了市民关心旅游,支持旅游,为发展旅游创造条件、多作贡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河源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致力于创优、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城市和家乡。对此,市旅游局长高仁泽这样概括河源市民现在的精神面貌。他说,通过创优,河源人已从过去不懂得爱河源变为懂得爱河源,从不懂得怎么爱变为懂得怎么爱,从不懂得爱河源什么变为懂得爱河源什么。

创优,极大地激发了河源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河源人热爱河源、建设河源的巨大热情,这是创优带来的无形效应,恰恰也是最不可低估的效应。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