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罗地区,“大笼粄”是客家人年俗中的必备品之一,有六六大顺、添丁发财之意。2019年,这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大笼粄被列入了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临近春节,记者来到位于横河市场的大粄店时,看到黄张炳正和儿子黄俊杰一起搅粄。父子俩分工合作,一人将融好的糖分次加入糯米粉中,另一人则使出浑身力气用木棍将糯米粉和糖水搅拌均匀。待搅拌约半个小时后,将粄倒入围好蕉叶的竹笼中,沉淀一会儿,再放到大炉上隔水蒸10多个小时便可制成。
技艺虽然简单,但操作非常复杂。黄张炳告诉记者,因为大笼粄不放添加剂,不易保存,又不可能提前生产存放着卖,因此,只能预订,过年经常卖断货。 当天特地从东莞回来横河订购的黄女士就是黄张炳家大笼粄的忠实粉丝。
记者了解到,按照传统,大笼粄都是用“一斗六”的糯米手工做成,每个添丁的家庭都要买回去,放在新生男婴的房间,寓意新丁健康成长。装粄所用的竹笼都是手工编织的,每一个格都是六边形,寓意着六六大顺。
黄张炳告诉记者,他从儿子黄俊杰1993年出生那年开始做大笼粄,这一做就是20多年。由于黄张炳的坚持和钻研,其制作的大笼粄,很少出现过蒸不熟和逾期交货的情况,因而生意较好。在黄张炳看来,能让乡亲准时拿到大笼粄搞仪式,这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黄张炳已经把店里大部分生意都交到了儿子手中。今年26岁的黄俊杰中专毕业后就去佛山打工,6年期间做到总裁助理,月入过万。2016年,黄俊杰最终选择了回到横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他看来,能把父亲经营了大半辈子的手艺传承好,也是他的一份责任。
如今,大笼粄已经在2019年被列入了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黄俊杰告诉记者,他想要打造属于横河人的大笼粄品牌,他认为,这也是时代赋予他们年轻一代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