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惠东县库 > 新闻报道

【百年党史·红色惠东】百年红色高潭,薪火代代相传

2021-04-23 16:27:40 来源:南方plus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838.jpg

  红色,是高潭的底色。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是东江革命斗争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东江红都”。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动了较早的农民运动,建立了农会组织、党组织,诞生了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

  在高潭,人民军队武装割据进行了最初尝试,形成了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党政军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在这里开展过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纵队在这里坚持战斗到全国解放。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高潭精神生生不息。立足新时代,高潭紧紧抓住“红色+绿色”的主线,做好老区发展振兴大文章,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赓续红色血脉。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849.jpg

  历史从未走远,高潭发展的背后,是强大的红色动能。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跟随由惠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市委宣传部特别策划推出的“走读百年惠州”大型采访活动,再次来到高潭,重温革命奋斗历程,记录时代新发展。

  百年沧桑“东江红都”焕新颜

  4月,莲花山脉万物生长,一派春光,惠东县高潭镇深藏其中,为满眼绿意增添了一抹红色。

  圩镇内骑楼林立,一座栩栩如生的马克思雕像矗立在镇中心,游人如织。走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红旗、革命标语等红色元素让人应接不暇,品类齐全的红色旅游项目遍地开花,革命遗址与现代建筑和谐交融。在圩镇西侧和北侧,分别是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献展示馆。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圩镇召开万人大会,庄严宣告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是全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成立当天,高潭圩镇热闹非凡,张灯结彩,“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由此得名。自此,高潭深深烙上了红色印记。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点,记者跟随由惠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市委宣传部特别策划推出的“走读百年惠州”大型采访活动,再次来到这片红色圣地。在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前驻足,在犹如坚硬岩石的外表下,这处红色陈列馆稳如泰山,红色记忆一涌而来。

  馆内,红色革命内容布展、文物展示、历史照片展示等种种陈列品,都记录着高潭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向世人诉说着这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战岁月。“中洞保卫战”“三个母亲”“甘溪五党员”……人们驻足在展柜边,神情凝重,革命先辈的伟岸形象铭刻在心。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900.jpg

  “没有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会怀着崇敬和感恩之心,铭记他们。”当天,来自惠阳区旗袍协会的百余名会员列队默哀,表达崇敬和悼念,并向纪念碑敬献鲜花,仪式后,协会会长陈玉琼感慨万千。

  陈列馆资料显示,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潭就被杀害了2800多人,绝户400多户。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方便军民饮水,红军们率领村民在这里开凿了一个水井,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红军,就把它取名叫作红军井。”中洞村在高潭红色革命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党总支部副书记江明坤是年轻的“96后”,说起家乡的革命故事却是如数家珍。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修复中洞革命遗(旧)址的资金投入接近7亿元。中洞共有革命遗址30多处,百庆楼、红军井、红军医院、湖山书舍等革命遗址在重新修复后,不但承担了东江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任务,还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

  在省市加快老区振兴发展的机遇下,高潭镇正迎来一系列崭新变化:红色旅游产业崛起、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落成、建设潮惠高速连接线等,每一项都是民心工程,更令人期待的是,总投资约70亿元的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也在3月初顺利签约落户,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在这里走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东江干部学院学员魏悦佳在参加党史教育培训后,由衷地感慨道。一批批红色景观亮相,一条条进山大道修通,一个个旅游项目营业……现如今,高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返乡创业潮推动红色文旅助振兴

  近年来,搭载着乡村振兴的快车,“东江红都”高潭再次翻“红”。越来越多的人循着红色足迹来到这里,革命老区的名气也散播地越来越远。在人气和名气的双重加持下,高潭成为新的创业热土。嗅出红色商机的创业者中,不乏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新鲜茶叶、野生香菜、薄荷嫩叶各少许入陶钵,和粗盐、花生、芝麻经三道擂捶研磨成糊,开水砸香,添入米花,一碗混杂着绿叶清爽与坚果醇香的擂茶便做好了。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911.jpg

  94年前,原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位——百庆楼的主人戴焕其,用擂茶热情招待南昌起义余部的千名将士,擂茶因而得名“红军茶”,戴焕其也留下了“决裂旧家庭无私干革命”的佳话,并被称为“红军的财神爷”。

  如今,戴焕其的后人戴木贵告别“深漂”生活回乡创业,在百庆楼旁重新开启一家咸茶馆,沿用祖辈的传统技艺为往来客人制作红军茶,这家咸茶馆也因此远近知名,成为前来瞻仰和学习红色历史必来的“网红店”。

  历经百年沧桑,一碗不变的擂茶香串联起了家国今昔的记忆密码。

  罗明霞也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振兴的一员。四年前,她在马克思街投资建设了一间“四维”民宿,率先将民宿业态引进高潭。去年,她又开了“东江红”特产店,开拓线下线上的销售渠道,将高潭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老乡就业致富。

  “劳动节前后,我们投资建设的一处集党建培训、户外拓展、农业采摘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也将即将建成开放。”罗明霞说,乘上红色旅游发展快车,不仅让家乡日新月异,也让家乡人民走上了富裕的小康路。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919.jpg

  当下的高潭,回乡创业成了一股风潮。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红色主题民宿、红军茶馆、高潭特产店等,这些返乡创业者,带回来的不仅是资金,更多的是新理念和大视野,并为高潭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能。

  数据显示,近3年来,约130万游客到高潭观光旅游,其中,2020年高潭共接待游客44.8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5.4倍;2020年高潭镇GDP达6.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2万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18.61%和102%。

  高潭镇党委副书记黄浩铅表示,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高潭正紧紧抓住“红色+绿色”的主线,做好老区发展振兴大文章,力争将高潭镇打造成为集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特色小镇。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省党性教育主阵地

  东江干部学院是高潭的又一新地标,高大宏伟的楼体在群山环绕之间拔地而起,清幽之处好读书。236国道从学院大门经过,联通南北,五湖四海的培训班纷至沓来。进入学院,中庭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8个红字惹人注目,学员们纷纷在此处拍照打卡留念。

  去年9月,作为广东省委批准设立的3个干部学院之一的东江干部学院正式揭牌启用。在这里,教学用房和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共有大小课室15间、学术报告厅1间、研讨室12间、学员宿舍286间,教学用房面积1.42万平方米,可同时满足1000人培训和500人食宿。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932.jpg

  东江干部学院(筹)组长李卫华介绍,作为弘扬东江革命精神、加强全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阵地,东江干部学院深度挖掘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的红色资源,联动全国组干院、高校、省委党校建立优质师资库,形成了一系列关系高潭革命斗争历史、东江革命根据地历史、东江纵队与秘密大营救、粤赣湘边纵队历史等优质课程。

  “同时,我们将革命母亲、甘溪五党员、交通情报员的故事等革命英雄事迹编排成情景剧,让学员在真听真看真感受中接受革命教育和党性锤炼。”李卫华说,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将惠州400多处党性教学点为主线,设计20条“党性教育+”精品线路,近距离滋养初心,增强培训感染力和互动性。

  通过打造出课堂教学、情景教学和体验教学三块内容,东江干部学院的教学内容和质量深受学员欢迎。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学院辐射影响力初步显现。

  截至4月11日,东江干部学院共办班158期,培训学院7716人,27797人次,其中省直及市外班67期,占42.4%,形成了“揭牌100天办班100期”的良好开局。

  事实上,通过办班培训,东江干部学院的成立,还为高潭聚拢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948.jpg

  “从直接作用来看,学院带来大批来自周边地区的学员,直接拉动了本地的农产品销售和服务业发展。”东江干部学院(筹)组长李卫华介绍,“从间接作用来看,接受培训的学员通过自发宣传,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潭的知名度。另外,每一批学员都来自不同的单位或企业,培训过后与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互动联系,这些潜在资源都有可能最终转化为拉动高潭经济增长的人力、技术或资金。”

  近期,某地质单位在培训之后就为高潭免费勘测了地热资源,为往后高潭开发温泉等旅游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除了基本的食宿培训外,剩下的空间将全部交给高潭。”李卫华表示,学院计划通过购买服务,依托高潭本地的红色资源来实现各外延环节,实现高潭本地旅游企业和开发者在红色研学项目上的互补互助关系,共同延伸完善一条高品质的红色旅游产业链,真正将高潭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观察眼

  新时代新征程

  高潭革命精神仍熠熠生辉

  漫步高潭镇的马克思、列宁街,总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整齐的骑楼上,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两旁林立的店铺,售卖着当地物产、特色美食、革命纪念品等。历经百年沧桑,高潭依然呈现出红色根据地特有的安静与祥和。

  在高潭的红色革命史中,除了甘溪5名党员、革命母亲等令人钦佩且耳熟能详的革命故事外,这里还曾经接待过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开始的3次起义部队中的2支——南昌起义部队、广州起义部队,更加奠定了“东江红都”的历史地位。

  放大视野来看,在中国红色革命中,作为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高潭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在这里,建立了我军历史上最早的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医院和红军俱乐部、印刷厂、电话所等,是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所在地,集党政军于一地。为了革命的推进与胜利,高潭人民功不可没。

微信图片_20210610162957.jpg

  这一切历史成就,与东江地区的革命星火密不可分。百年之前,彭湃曾点燃了当地农民运动的烈火,从此,高潭人民心中便被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而高潭,恰恰又位于东江的核心。摊开地图可以看到,高潭位于惠东县东部山区,是海陆惠紫五五县边区的中心地带,而红色圣地中洞村则位于莲花山深处,山高林密,谷深洞多,地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新中国成立后,高潭地区因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公共基础相薄弱,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略显滞后。

  “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关于老区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在心上,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近年来,好的政策在高潭接踵而至,一系列老区振兴发展谋划被提上日程,并落地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如今,两条老街翻修、东江干部学院建成、圩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签约落户。

  立足实际发展适宜产业,高潭地区将推进乡村振兴、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带动人民群众就业创业,通过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有效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微信图片_20210610163007.jpg

  因红色知名、因红色兴旺,高潭人民正乘着老区振兴发展快车,奔上小康致富路。

  “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在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中,墙上的这16个字,不仅写出了高潭革命斗争史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也浓缩了高潭革命精神的内核,更是高潭振兴发展最好的精神食粮。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潭革命精神仍熠熠生辉,对于惠州乃至整个东江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来说,我们仍需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走好新时代的新征程。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