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峰村村民在茶场采茶。 《惠州日报》记者傅晨雨 摄
多祝镇位于惠东县中部地区,是山区农业大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镇多措并举多渠道推动增收脱贫。在海拔800多米的九龙峰山上,长坑村角峰畲族村民小组(以下简称“角峰村”)的高山茶场依然延续着畲族村传统的生产模式,不用化肥和农药,产量不高却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保证。
新型合作模式解茶场困境
该村村民盘大姐告诉记者,从村里到茶场需要走半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很多人在一起干活很开心,又可以照顾到家人。”盘大姐笑着说。
和盘大姐一样开心地在这里工作的还有十几个工人,她们都是角峰村村民。由于该村地理位置偏远,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现在能在村里实现就业,这在以前是盘大姐她们根本不敢想的事。
据角峰村村干部盘谭山介绍,该村共有30多户村民,土地面积约160多亩,山地面积有1000多亩,总人口约200人,常住人口只有80人。高山茶场的设立,改变了村子里的生产生活。很多人都不需外出务工,就在村里面采茶。“一个人半年收入就有一万五六千元左右。”盘谭山坦言。
盘谭山也是该茶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茶场是2011年由惠东县委统战部提供10万元扶贫资金开发兴建的。角峰村一直有种茶的传统,九龙峰海拔高,气候良好无污染,是种茶的好地方。因此,无论政府还是村里,对这个茶场都寄予了厚望。
“我们这个茶是高山茶,山高,空气好,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盘谭山告诉记者,茶场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生产工艺,纯手工摘茶、炒茶,因而这里产的茶色泽自然,芳香扑鼻。不过,产量比一般的茶场低很多,第一年茶场仅生产100斤茶,由于成本高,加上名声不大,茶场几乎入不敷出。在最艰难的时候,当地政府推动实施 “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积极协调组织农企解决茶场的产销问题。2012年,惠州一家企业和茶场签订协议,不仅以高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包销茶场生产的茶叶,还投入资金扩大茶场的种植面积。
众多企业纷纷助力乡村振兴
“我来到角峰村,看到这片有机茶园,非常兴奋。”惠州市喜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茂新告诉记者,2012年夏天,他们公司就跟当地村民签下采购协议。
何茂新坦言,虽说是扶贫项目,但也是一个双赢的投资。茶叶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没有一点污染,因而茶叶味道与其他茶叶不同。这个项目既能解决村民的茶叶销路,又能解决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我们生产洗发水,需要使用绿茶做原材料。”
据了解,经过持续扩植,目前角峰村茶场面积已达80亩,高峰时年产高山绿茶800斤左右,不仅带动当地就业,也给村集体创造了财富。
角峰村茶场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畲族小村乃至周边村落所蕴含的潜力。目前,一家企业正准备在角峰村兴建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一家大型农业科技工厂也看中了多祝镇的丰富水果资源,在长坑村旁的平江村落户。
一位企业代表王建峰告诉记者,角峰村所在山区有一定的海拔高度,他计划在这里打造一个玫瑰园,同时再引进一些台湾的高档水果,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观光旅游项目。王建峰说,角峰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再加上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文化特质,很适合打造观光旅游项目。
何茂新告诉记者,他们在平江村投资的工厂开业以后,每家贫困户都可以安排一个人来工厂上班。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多祝这个山区农业大镇,现在正焕发新的活力,也成为惠东乃至全市上下多措并举、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惠东全县共有40家农业经营主体进村参与扶贫对接工作,与1039户有意愿的贫困户签订相关帮扶协议。如白盆珠镇白马村的山羊养殖项目、安墩镇水美村鹰嘴桃种植项目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