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惠东县库 > 新闻报道

茶叶助惠东横坑村拓开脱贫致富路

2020-04-02 09:13:42 来源:惠州头条

  三月采茶茶叶香,清明过了雨前忙。日前,记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向素有“茶海之乡”的惠东县白盆珠镇横坑村进发。

  从白盆珠镇S356线拐入S510后,汽车在挂满瀑布的崇山峻岭间行驶约8公里便到了横坑村。进入村里,豁然开朗:呈梯田状的茶山一处接一处,在细雨中碧绿怒放;茶田里,茶农在欢快地采摘横坑清前茶;屋前屋后,人们在紧张制作茶叶。

图片

  采下一根根嫩芽,拔掉一根根穷根

  横坑村以山水取胜,以茶叶闻名。

  这里有高耸入云的五指嶂、鹅公髻,山间溪水淙淙,鸟语花香,山腰和山脚下茶园交错,茶绿诱人。

  记者来到一行行茶园间,远山着墨,近水黛绿,白雾如烟,村民们在雾霭中采茶,他们指间快速地在茶树上拨动,云雾从掌畔间流过。据悉,除了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外,横坑村大多数村民靠种植横坑茶提高收入。时值清明节前,横坑村农民几乎家家户户在采摘清前茶,他们白天马不停蹄地抢采清前茶,晚上还要在采摘当天加班加点制茶炒茶。据介绍,该村普通农户每户约有5亩茶园,年产量约120斤,清前茶作为全年最上等茶叶每斤可卖500元,其他季节的茶叶每斤也能卖到300元,平均每户一年仅茶叶收入大概5万元。近年来,当地许多村民通过种植茶叶逐渐走上致富道路。此外,一些茶叶种植面积较少的农户,富余劳动力则投入到其他茶场劳动,闲暇时节帮忙除草,采茶季节帮忙采茶,每人每天收入约达200元。“采下一根嫩茶牙,便增添了一份子收入,抽走了一份子穷根。”该村村民自豪地说,种植横坑茶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问题,而且提高了收入,逐渐告别了贫困。

  在当地一茶园,记者看到,村民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娴熟地采茶,一根根娇嫩的茶叶从茶树上被快速的采下放进背篓里,云雾在茶山间流动。绿油油的茶园,嫩绿的茶叶,郁郁葱葱的山坡,与茶海中村民们的笑脸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一村一品助催全村走上一条健康致富路

  记者来到“惠东县新庵横坑茶叶专业合作社”。据该合作社负责人林新娣介绍,2008年,横坑村全村重新大面积种植横坑茶;2012年成立了“惠东县新庵横坑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下,2016年,全村包括所有精准贫困户在内的大多数村民都加入了该合作社,目前社员共有98户,部分农户还是种植大户,全村茶园面积增至2000多亩,全村种茶总收入达2000万元。该合作社主要用于交流传统种茶技术、传承传统制茶工艺;建立种植大户与贫困户之间的指导帮扶机制;统一茶叶最低和最高销售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合作社作为精准扶贫载体,落实相关帮扶措施,并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拓宽贫困户茶叶销售渠道等。

  横坑村通过种植横坑茶,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全村村民因种茶也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因示范带动明显,“惠东县新庵横坑茶叶专业合作社”被惠州市农业农村局评为“惠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横坑村被惠州市妇联评为“惠州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林新娣被惠州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新庵横坑茶”也被评为“广东省茶叶十大品牌”“惠东十六宝”等。

  四百年古老产业在新时代复兴

  横坑村是惠州市最东边的一个客家山村,记者向横坑村委干部了解到,横坑村先民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在横坑开荒居住,当时他们从福建安溪附近迁徙过来时也携带了高山绿茶种。从那时算起,白盆珠横坑茶已有400年历史。

  因横坑村所处的地理环境极利于茶叶生长,且茶叶品质相当优质,当时横坑人发现种植茶叶比种植其他谷物更合算,于是家家户户便大规模开始种茶,并将茶叶制作成商品后运到海陆丰等地集市兑换成粮食,横坑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茶村。到了晚清时期,茶叶又随下南洋华侨,作为家乡特产远渡重洋至东南亚地区,甚至美国。但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因近现代战乱茶叶市场萎缩,横坑人种植茶叶的规模才大面积减少,种茶仅供自家饮用。在横坑村山腰的金竹茶园,古茶园仍依稀可见。

  到了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喝茶再次成为人们健康与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茶叶市场再次扩大。或是对祖辈耕耘过土地的眷恋,或是对传统制茶工艺的不舍,或是在边远山区寻找一条符合本地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横坑村中的大多数村民,他们重新大面积种植横坑茶。优质的横坑茶因其味道独特,再次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目前,横坑村民还不满足现状,他们计划通过线上等平台,继续拓宽销售渠道。部分村民还计划开办农家乐,让游客在品尝纯正横坑茶的同时,还可以体验采茶、制茶过程,不断发展茶叶相应的旁系产,进一步传承优秀茶文化,发展本土特色产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