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位于白盆珠水库边上的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白马河沿村穿行,白马山环绕,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一颗璀璨明珠。流水潺潺,环境清幽,昔日无人问津的横江村,现已从省定贫困村摇身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标。
企业帮扶的白盆珠镇横江村容村貌越来越好。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 摄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也要富起来。在山脚下的一个农业基地内,近10位村民正在火龙果树旁清除杂草。“围绕着力打造集生态温泉、河岸景观、田园风光、特色民宿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我们正积极谋求村企合作进行开发。”横江村第一书记李正文说,这个基地是动员返乡人士打造的,目的是带动村民增收,配套乡村游的发展。
返乡 “第一次做农民”
立秋之前的一天,李正文早上8点多来到村委会办公楼,刚好遇见钟振彬从田里出来。裤腿和鞋子沾满泥巴,衣服还有汗水浸过的痕迹。
“虽然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我是第一次做农民。” 刚从奔驰车走下来的钟振彬笑一笑,走进村委会吹空调,喝杯茶解解暑。
横江村虽受自然环境眷顾,但作为小山村,此前村里发展基础较差。因为村里没有产业,钟振彬像许多年轻村民一样,早早离家在外谋生。他经营建筑行业,事业有所成就,成为村民眼中先富起来的“包工头”。
企业帮扶的白盆珠镇横江村容村貌越来越好。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 摄
近年来,横江村在精准扶贫下,改善村容村貌,并充分利用生态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村里之前有个葡萄园,老板失联并欠下村民地租,我们想盘活这个项目,配套乡村旅游的发展。”李正文说,因为该项目合约没有到期,面积达30多亩,与村民产生了欠租纠纷,想找外地的企业接手并不容易,且村里也怕“新主人”不稳定再次“跑路”。
“我和村干部找他(钟振彬)谈了好几次,刚开始他也有所顾忌。”李正文说,村里一边让法制副主任通过法定程序解除原合约,一边找钟振彬谈话。
“一开始我是不想接手的,因为我是搞建筑的,没接触过农业。但想到盘活这片土地,可以让村民有事做,带给他们收入,这就是家乡情怀吧。”钟振彬说,他寻找了一位懂农业种植的同学来参与管理,并主动参与解决了此前的土地欠租纠纷。
为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钟振彬正牵头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以贫困户为主要劳动力签订劳动协议,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
“新手农民”带领“老农民”增收
村干部呼吁钟振彬回村创业是有基础的,也不用担心他“跑路”。钟振彬前几年就在省道356横江村段筹建了一家规模民宿,有50个房间供游客居住,钟振彬长期聘请10名村民前来工作。同时,钟振彬担任了白盆珠镇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书记。
帮扶白盆珠镇横江村的企业负责人在与村民一起绑扎火龙果。惠州报业王建桥摄
钟振彬说,一如当初选择筹建民宿,他对发展农业基地同样抱有信心。记者近日走访横江村看到,基地里种植火龙果、茄子、辣椒等农作物。基地经过平整,已发展至承租60亩。
村民周玉凤正在基地的果蔬采摘园内忙碌着。她丈夫患有心脏病,家里一直靠耕种谋生。随着基地的“复活”,她在村里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一天150块钱,来这里做工还可以关照家里,出去外面工作就照顾不了家庭了。”周玉凤说,遇到农忙自己还可以在家耕田和晒谷,这份工作比较合适自己,可以增加收入。
“今年遇到疫情,卖了14万,刚好够发工资。”钟振彬说,今年疫情期间,一共聘请了10多个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其中有六七个是贫困户,为大家解决了疫情无法外出工作的烦恼。
“一斤茄子刚开始可以卖两三块,后来掉到三五毛,而且种植管理也出现问题。”钟振彬直言做好农业种植不容易,基地已经投入60多万了,此前有段时间连续下雨,无法给茄子杀虫, 20多亩茄子被虫蛀了,“连叶子都没了”。
遭受了损失的钟振彬,并未就此气馁。“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不是大困难,总会有办法解决的。”针对种植问题,钟振彬以一位“新手农民”的身份,经常请教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摸索发展乡村观光农业
在基地的火龙果树旁,一位年纪比较大的村民陈秀媚正在缓慢地拔草。陈秀媚每个月有“老人金”一千多元,但她在家“待不住”,跑到基地做“临时工”。虽然动作缓慢,但钟振彬没有拒绝,并且按天支付工资。
企业帮扶的白盆珠镇横江村村民在帮扶的产业火龙果种植基地工作。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 摄
“把田头的杂物整理好,让游客有个好环境......”横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赖佛应走访基地时,称赞钟振彬盘活了这片土地,给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希望他更好更高标准开发农业观光采摘园,带动村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去年,白盆珠镇在横江村举办了第一届山瑶脆柑节,吸引1万多人次游客和商家,带动村种植户成功销售山瑶脆柑50吨,增加了周边旅业、农家乐和农户经济收入。李正文介绍,根据横江村工作计划,该村将建设农产品展销厅,利用实体营销点和网络渠道,集中包装、推广山瑶脆柑、葡萄、火龙果、香蕉、荔枝、龙眼、无花果等连片种植的农产品,打造横江村特色农产品品牌。
企业帮扶的白盆珠镇横江村村民在帮扶的产业火龙果种植基地工作。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 摄
“基地接壤的山地我也租下来了,正准备将桉树改造成果树。”钟振彬说,根据发展规划,基地将达到200亩左右。他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机播放视频,画面中,一个火龙果采摘基地内,一辆电动轨道小火车正在载客来回穿梭在园中。
“过几天我就去广西这个基地考察,希望把这些好做法搬回来了。”钟振彬在乡村观光农业的道路,正不断摸索前行。
对话
希望能在家乡做出点名堂
记者:搞农业有“看天吃饭”的风险,会后悔吗?
钟振彬:不后悔,作为一个常年在外面发展的人,也想回来农村盘活被丢弃的几十亩土地,加上村里有低保户、五保户没有工作,我可以关照一下他们,让他们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反正,这算是对社会的贡献,对家里建设的贡献吧,家里人也很支持我。
记者:第一次搞农业就遇到疫情,现在扩大种植范围会担心吗?
钟振彬:我看好这里,好像我做民宿一样。以前我刚建的时候,有朋友说我脑子是不是有点问题,投资一千多万搞民宿?因为当时村里没有民宿,我看到许多游客晚上在找地方住,我就想建个民宿,让大家有地方住。因为收费实惠,现在入住率还不错。搞特色种植参与、配套乡村游的发展,这样也算是参与家乡建设,如果能做点名堂出来更好了。
记者:村里的发展给了你信心?
钟振彬:是的,我以前在县城住,有时周末会回来。这几年看见村主干道大气了、公园建起来了、绿道修好了、白马河畔更漂亮了,许多游客过来玩,我现在都回到村里常住了。我看好乡村游的发展,希望种植基地可以让更多游客体验采摘,享受乡村游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