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铁耙子’比以前用的工具要好,稍作改进就可用于茨菰采收了。”日前,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联新村村民钟志亮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徐良雄团队寄来的一个特制“铁耙”。
联新村村民钟志亮在试用科技特派员团队寄来的茨菰采收工具。
原来,这个“铁耙”是用过来帮助钟志亮提高茨菰采收效率的。就在前两天,徐良雄团队赴联新村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时,看到钟志亮焊接的茨菰采收工具,突然想起以前在韶关下乡时看到当地农户使用自制“铁耙”采收马蹄,便立刻委托朋友从数百公里外寄来了一个。“估计采收效率至少提高两三倍。”钟志亮试用了新工具后高兴地说。
自2019年暑期开始,广东省科技厅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大下乡活动,徐良雄团队负责对接联新村。联新村是省定贫困村,也是市政协机关对口帮扶村。近年来,为推进产业扶贫,市政协大力支持有劳力贫困户发展茨菰产业,并对贫困户种苗补贴1500元/亩。目前,全村共种植茨菰近百亩。为帮助农户解决茨菰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市政协机关派驻联新村“第一书记”邓艳清的沟通对接下,科技特派员团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助力农户解难题。
上星期,邓艳清了解到钟志亮种植的茨菰出现了病株,立刻把相关情况反馈给科技特派员团队。15日下午,团队成员徐良雄、丁运华和王国莉来到村里,深入种植基地详细了解茨菰施肥、除虫及病株感染等情况,开展现场分析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阿亮基地的茨菰长势不好,叶片偏黄,一看就是缺肥。”
“也可能是生理病害,高钾引起低钙和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
“撒石灰会破坏土壤的酸碱值”
……
经过详细调查,徐良雄团队返校后立即在专家微信工作群里展开讨论,多方征求团队其他专家建议,为钟志亮的茨菰“会诊”。经过多次深入探讨,最终提出了许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随时观察病株情况变化,如果快速恶化,我们立即过来取样。”通过微信沟通,科技特派员团队时刻叮嘱钟志亮留意茨菰长势,及时开展技术指导。
科技特派员团队、驻村“第一书记”在联新村为茨菰种植户解难题。
“自从开展对口帮扶以来,我越来越有信心有底气了!”钟志亮告诉记者,由于有了市政协资金、人员和资源的多方支持,加之科技特派员团队精准技术支持,后顾之忧没了,好日子更有盼头了,现在他的10多亩茨菰,每年能给全家带来近八万元的纯收入。
据了解,茨菰是一种天然蔬菜,可人工种植,现代营养学认为茨菰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钾、钙以及食物纤维,蛋白质也较多,能防止贫血和水肿等,还可增进食欲。中医认为它有活血、通便、清热消肿的作用。惠州市政协和惠州学院双方联动,助力打造联新村“小茨菰,大产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村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探明了方向,输送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