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课题报告

惠州一流高职人才的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2020-11-20 11:38:21 来源: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一、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一)惠州市一流高职人才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聚焦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立足本地文化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因材施教、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二)从企业、个体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构建高职三全育人模式,有利于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牢思想基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实现与需求侧的契合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层的一流人才和智能支撑。

  二、研究的成果及主要内容

  (一)惠州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惠州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总体水平良好。当前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较高,满意率高达88.61%,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信念素养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信念素养平均分为3.736,分值处于中等偏上,与企业的评价相互映证,结果较为一致。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也有待提高的空间,高职毕业生最需要提高的职业能力,排在首位的是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接着是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高职毕业生最为缺乏也最需要培育的职业素养排在首位的是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人格,占了70.73%,其次是职业理想与信念、心理承受能力,占了55.28%。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差异性分析。在企业评价上,不同性质、规模、行业、创办时间的企业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的差异不显著。不同企业规模对于高职院校建立按照企业岗位要求来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呈现出显著差异性,特大型企业对按照企业规模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是小型企业对此需求要大于大型和中型企业。

  在个体评价上,学生的性别、专业类别、干部身份以及所在岗位与职业信念素养均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各维度上具有部分差异性,性别对职业目标定位与期待, 职业信念与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这三个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在职业信念与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这三个维度中男生的得分要高于女生的得分;专业与职业信念与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文科生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均分要高于理科生的平均分,文科生的职业目标规划上比理科生更加清晰。学生所在岗位与职业认同选择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其中管理岗位学生的职业认同与选择分值最高,其次是技术岗位,一线员工的职业认同与选择的分值最低。

  (二)构建高职1+2+N三全育人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培技”更要“育心”,强化思想引领,补足精神之“钙”,提升职业素养,采用“1+2+N”三全育人模式,先“育心”,再“培技”。

  “1”为思政课程。在一流高职人才培育上,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信念素养培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职思政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也要备好学生需求,把学生的职业信念素养的培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对当前社会的职业人现象、工匠精神、先进榜样的社会事迹,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解读,更要挖掘相关的就业元素,使高职学生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结合,实现职业信念教育的系统性,解决目前职业信念教学零散、实效不足等问题。

  “2”是以课程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为两翼。在一流高职人才培育上,要发挥课堂思政和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信念素养培育的补充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应该充分发掘思政元素,以职业信念素养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在知识技能掌握过程中对职业信念、职业意识的培育,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体验所学专业的职业要求。将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从“学习知识点、挖掘结合点、操练融入点”三方面入手,把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找准社会热点和身边鲜活事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点,把思政元素、职业素养融入到课堂专业教学内容中去。

  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学习、保护、传承的积极性。

  “N”为其他育人形式。在一流高职人才的培育上,要加强党建引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拓展“N”的形式。在组织育人上,聚焦“品牌活动”,坚持开好“三大模范”课堂,通过“学、讲、辩”等多层次、梯级化途径,积极探索师生融合、校企融合渠道,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信念素养。在心理育人上,搭建“五位并进”工作载体模式。

  坚持“铸魂、育心、培能”的工作理念,以思政课堂为主导,课堂思政为补充,广泛开辟“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思政老师、辅导员和其它课程教师以及每个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转化为“三全育人”的工作队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以文化育人为抓手,把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工作进行系统优化,建立健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信息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树人,构筑立体型“三全育人”工作平台,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系统化、信息化、队伍专业化、学生宿舍社区化、实践教育社会化等立德树人工作长效机制。

  (三)校-企-社三方共同育人,培养高职一流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在三全育人上,要实现“三个对接”解决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问题也即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的问题。一是,将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二是,将企业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对接;三是,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对接。

  三、推广及运用

  一流高职人才的“1+2+N”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实践,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牢思想基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可在同层次的兄弟高校中使用与推广,以实现与需求侧的契合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能和科技支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H高职院校的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益,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开始意识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在评价反馈上,大多数学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示有较大的收获,惠州日报对此进行了播报。


作者:游建雄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