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引 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选题意义
1.3 选题思路和技术路线
2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创新模式
2.1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存在的问题
2.1.1 科普宣传方式单一
2.1.2 人民群众参与性不高。
2.1.3 科普宣传力量不足
2.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问卷设计
2.2.3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2.3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六个结合”创新模式构建
2.3.1 月度培训与集中培训结合
2.3.2 线下宣传与线上宣传结合
2.3.3 例行工作与深度研究结合
2.3.4 调研座谈与入户走访结合
2.3.5 系统内力量与系统外力量结合
2.3.6 兵棋推演与实践探索结合
2.4 本章小结
3 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模式优化
3.1 分形理论介绍
3.2 群策群防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3.2.1 资金投入不足
3.2.2 人岗相适不佳
3.2.3 群测群防工作水平考核不健全
3.3 分形化管理群测群防工作模式构建
3.3.1 建好“一考”
3.3.2 发好“二卡”
3.3.3 确保“三查”.
3.3.4 做好“三报”
3.3.5 干好“四建”
3.4 本章小结
4 地质灾害防治力量的“1+6”聚合模式
4.1 地质灾害防治力量存在不足
4.1.1 地质灾害发生的不可预见性
4.1.2 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力量依赖性强
4.1.3 地方财政投入有限.
4.2 公共选择理论.
4.3 地质灾害防治力量“1+6”聚合模式构建
4.3.1 寻找统合力量的支撑点
4.3.2 群测群防力量的聚合
4.3.3 防治主管人员力量聚合.
4.3.4 专业地质队力量的聚合.
4.3.5 防治资源调配力量的聚合
4.3.6 建立统一战线区外力量聚合模式.
4.3.7 建立所涉群众力量聚合
4.4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线专业监测模式构建..
5.1 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线专业监测
5.1.1 监测目的
5.1.2 应用范围
5.1.3 监测优势
5.2 在线专业监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2.1 存在的问题
5.2.1.1 在专业监测设备具体布点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
5.2.1.2 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存在问题
5.2.2 需要解决的问题
5.3 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线专业监测模式
5.3.1 开展专业监测点的选定
5.3.2 专业监测的经费保障
5.3.3 专业监测工作内容的确定
5.3.4 专业监测实施单位的选取
5.3.5 专业监测预警分析系统的建立
5.3.6 专业监测数据的获取及分析
5.3.7 专业监测研究成果
5.3.8 专业监测设备的日常维护
5.4 在线专业监测案例分析
5.4.1 惠州东江体育馆在线专业监测案例
5.4.2 龙门大围至祖塘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在线专业监测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考评方式
6.1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6.1.1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6.1.2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6.1.3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考评机制欠缺
6.1.4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人员不足
6.2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3 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量化考评体系
6.3.1 建立县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事项清单库
6.3.2 优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模式
6.3.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才培养
6.3.4 立足考评优化奖惩措施
6.3.5 建立两个业务指导顾问
6.3.6 构建第三方评估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效率和效能模式优化
7.1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效率和效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 审批流程繁琐
7.1.2 工程治理经费募集困难
7.1.3 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的内生动力不足
7.2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效率和效能优化模式构建
7.2.1 准备工作先行,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前期工作和后期工作分步实施
7.2.2 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专项服务事项直购单位库
7.2.3 引入社会资本,多方筹措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资金
7.2.4 压实治理责任,分步分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资金
7.2.5 加大技术创新,正确引导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7.2.6 注重事后监管,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消除后的管护
7.2.7 做好归纳总结,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案例库
7.2.8 建立奖励措施,激发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质量和时效的双提升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多层次社会资本参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模式
8.1 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困境
8.1.1 综合治理责任主体的认定未细化
8.1.2 综合治理资金缺乏
8.1.3 缺乏治理后的利益点挖掘
8.1.4 受益方的责权不明晰
8.2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地灾隐患点工程治理
8.2.1 群众治理资金分担
8.2.2 募集资金抵扣个人分担责任
8.2.3 社会商业资本投入
8.2.4 公益基金合作
8.2.5 热心公益企业家捐赠
8.2.6 通过众筹公益平台募集资金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相关研究成果及工作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