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惠州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梧桐引凤工程
(二)博士惠聚工程
(三)海外人才工程
(四)“东江学者”和“拔尖人才”工程
(五)博士后培养工程
(六)蓝领博士培养工程
(七)“首席技师”工程
二、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四种人才“新意识”
(二)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三)大力优化人才环境,当好服务人才“勤务员”
(四)全面搭建用武平台,打造成就人才“助推器”
(五)健全完善人才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源”
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是总书记亲自点题,赋予人社部门的光荣使命。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希书记视察惠州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抓。本人组织市人社局人才科(负责领军人才和海外人才工作)、职业能力建设科(负责技能型人才工作)、专业技术科(负责专技型人才工作)、市涉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外籍人才工作)、市人才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室(负责高层次人才工作)等有关从事人才工作的同志,围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并单独撰写了《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体制机制,助推惠州国内一流城市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实地调研和比较研究,把握惠州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总结惠州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及“人才双十行动”的经验做法,剖析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助力我市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惠州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总量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队伍缺少“领头羊”;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人才管理体制不适应,吸引人才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包括理念意识、目标要求、政策机制、重大布局、重大工程、重大平台、措施举措等)。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四种人才“新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牢固树立四种人才意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靠人才引领的”理念,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第一优势”、“抓人才就是抓第一要务”、“抓人才就是抓第一动力”、“抓人才就是抓第一资源”四种人才意识。强化责任考核。将人才工作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督促各项人才政策落实。
二是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做大做强引才品牌。深入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育工程”、“首席技师”、“东江学者”、“拔尖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突出引进创新创业急需人才。广泛延伸引才触角,在创新资源集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拓宽渠道、创新载体,加速人才“惠聚”。
三是大力优化人才环境,当好服务人才的“勤务员”。开展人才“暖心”服务。解决人才安居问题,统筹解决人才子女入学、落户、出入境、就医等问题。成立高端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设高端人才“联谊空间”,搭建高层次人才聚会交流平台。提高人才政治待遇,扩大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渠道。
四是全面搭建用武平台,打造成就人才的“助推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成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帮助创新创业人才解决资金难题。完善创业孵化链条,搭建各类人才展示才华和创新创业项目落户平台。加强创新机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化运作模式,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五是健全完善人才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源”。完善人才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顺畅流动机制;推动人才工作立法。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
一是针对惠州企事业单位引才难的实际,推动科研成果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难题,发挥课题立项研究应有的效用。
二是建立健全创业失败保险制度、填补创业导师制度等配套政策措施空白。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人才成长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工作合力。
四是深入实施外国人才来华签证制度,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人才资源流入我市。
(三)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一是有效缓解人才政策趋同,竞争无序的状况。建立健全创业失败保险制度、填补创业导师制度等配套政策措施基本空白。提高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是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解决企业引才难等实际难题,发挥课题立项研究应有的效用。
三是探索解决我市科技企业存在的总量偏少、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
四是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推动条目式人才新政在2019年出台。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
五是加强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编办等部门间统筹规划、有效衔接、相互协同,加强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力。
六是细致人才政策规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解决好政策落地,发挥应有的政策效应,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