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惠东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人均财政收支保持增长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实证分析
(一)惠东县区域经济联系度测量
(二)惠东县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测度
(三)惠东县区域经济差异度测量
四、惠东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相对不足
(三)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不完善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五)创新资源要素区域分布不均
五、促进惠东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三)加强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五)加大政府对山区转移支付力度
最终成果简介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利用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惠东区域经济发展现象,经过经济发展指标、资源因素、政策因素等,对惠东的沿江、沿海、山区三个片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对比、分析,认为惠东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且提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相关对策建议。
二、研究成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建设,连接山海江之间的交通,促进各区域的交流沟通、信息共通和经济交流,实现山海江的统筹发展和“双城一体”、“山海统筹”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山江大道、山海大道、鹰光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建设,同时加强沿江、沿海地区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与山区之间的联系。通过惠大高速公路、大亚湾沿海公路、厦深铁路等,加强惠东县山海江与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交通衔接,促进各区域的互联互通、繁荣发展,实现山海统筹发展。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全域旅游发展,按照“海陆一体、山海联动、城乡统筹、全域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以平山、稔山为中心,以巽寮湾、双月湾、范和湾、考洲洋为四大组团的南部稔平半岛滨海旅游度假区,以梁化-大岭、高潭-宝口、莲花山-白盆珠为三大组团的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以九龙峰、安墩为两大组团的西枝江两岸乡村风情和文化旅游区,构建以滨海旅游为龙头,“四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在特色农业方面,推广并扩大铁涌马铃薯、大顶苦瓜、多祝生姜、安墩生姜、春甜桔、高潭蜜柚、岩茶等特色农业的种植。依托惠东县与阿里巴巴共建农村淘宝,积极发展农村电子业务。依托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惠州机场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临港能源产业带及覆盖梁化、大岭、白花三镇(街道)的新型工业走廊,优化制鞋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先进机械装备区、离子科学产业园和临深产业园建设,把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三)加强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加强山、海、江三方面旅游之间的联系沟通,提高惠东各区域旅游交通的连贯性,完善旅游交通系统。打造一个贯穿滨海—沿江—山区的跨区域交通网络。推动惠东休闲养身的旅游项目,推动各产业联动、山海江统筹发展。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一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突出农业特色,实现品牌强农。同时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制度,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持,培育新兴职业农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最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高潭东江红都国际慢城小镇、巽寮湾智慧旅游小镇建设。
(五)加大政府对山区转移支付力度。改变固有的贫穷落后面貌,完善基本设施建设。财政等部门加大对山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农林水事务发展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实现意义和社会影响
本课题立足于惠东县,将惠东县沿海、沿江、山区三个片区的经济发展与其特色产业联系起来,并以此为视角,探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利用实证分析惠东县三个片区间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问题,提出基于经济协调发展的举措来解决惠东县三个片区间的区域经济不协调的问题。将拉动各区域间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县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惠东县在惠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贡献值。本课题提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最终在县级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推动各地区的同步发展,形成以小带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为其他县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