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发现
(一)项目背景
(二)中心简介
(三)联动内容
(四)理念嵌入:不断被生产的认同空间
(五)技术嵌入:服务共识达成的基础
(六)小结
六、思考与建议
(一)注重实践智慧,加强本土化双工联动研究工作
(二)避免二元分立,促进“双工”平等交流
(三)以社区服务为立足点,推动“双工”实践合作
参考文献
最终成果简介
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如何推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联动合作,是政策界、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议题。本文以惠州市“专业社工 全民义工”试点工作的Q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研究个案,借用了经济社会学的“镶嵌”概念,从“理念嵌入”和“方法嵌入”两个维度,分析总结了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联动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推动“双工联动”的相关思考讨论。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服务的两个供给主体,具有差异化的优势与特点,构建“双工联动”合作机制,不断探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互动过程,在理论层面上,是不断推动中国内地社会服务发展研究的内在需要;在实践层面上,也是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对社会服务“增量提质”的外在需求。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国内学术界对于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与联动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价值伦理和工作手法等方面出发,追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流变过程,尝试论证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之间的理论联系。部分学者从微观的社会工作服务手法出发,分析社会工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介入的价值和做法。通过研究综述,我们认为现有的研究存在三点不足之处。首先,现有的研究中,应然的理论分析较多,实证分析较少,缺乏基于实践层面上,对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互动融合的过程分析。其次,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以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者为主体视角,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服务手法或服务模式观照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无形中将志愿服务和志愿者弱化为等待升级改造的客体。最后,部分学者虽然从服务手法和服务模式出发,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缺少一个合适、规范的学术概念,能够涵盖和容纳我们对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联动的讨论。
在本研究中,课题组借用“镶嵌”的概念,以惠州市“专业社工 全民义工”试点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进行系统、全面、多维的研究分析。通过分析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复杂互动过程,从理念嵌入和方法嵌入两个个维度出发,力图在充分描述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联动图景的基础上,探索归纳出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策略。研究发现:在社会工作“半专业化”的阶段性背景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联动难以用既有的志愿管理模式加以概括,社会工作者对于志愿者的引领地位并不是“先验性”的理论事实,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多元的动态互动关系,在持续的动态互动中,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在价值理念、技术方法两方面展现出相互争夺、相互融合的状态,两者的关系被不断定义与再定义。在实践当中,社会工作者总结出了“平等讨论”、“现场分享”等工作原则,通过运用小组工作和项目管理等专业方法,从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两方面与志愿者和志愿者团队展开互动,从而不断生产出两者之间平等合作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在研究和实践层面不断推动“双工联动”,深化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合作层次,本文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要注重实践智慧,加强本土化双工联动研究工作,需要注重本土社会的实践智慧,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不断总结在一线服务场景中,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复杂的互动过程,从中形成实践与理论的持续对话,从而丰富我们对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本土化研究,进而生产出“接地气”的实践知识。
二要避免二元分立,促进“双工”平等交流;内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半专业化”仍是其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也在寻找本土的志愿精神源泉,探讨本土的志愿管理机制。因此,两者目前不应是对立分离的关系,相反是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的关系。笔者建议,在推动“双工联动”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建设,通过专业性发展推动社会工作对于志愿服务的有效“嵌入”,真正发挥“以社工专业化带动志愿服务全民化”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认知层面摒弃“专业—非专业”的二元分立思维,促进“双工”平等交流,以推动更多实践智慧的萌生,构建两者之间良性合作关系。
三要以社区服务为立足点,推动“双工”实践合作。要以现有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站为服务枢纽,构建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为“双工”找到真正联动的轴心。在实践中,社工的优势在于扎实的在地服务,熟悉本土社区脉络,能够充分挖掘服务需求,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优势则是拥有广阔的社会网络和丰富的服务资源。通过社区这一立足点,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相结合,产出特定的社区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社工在项目管理、服务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性,调动志愿者在资源筹措、服务执行等方面的积极性,内外优势相结合,以社区为最终的服务落脚点,最终实现社区服务供给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