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惠州产业体系发展现状与特征
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㈡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工业主导地位稳固
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格局形成
㈣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协作配套不断深化
㈤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人才队伍扩量提质
㈥金融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提升
二、惠州产业体系的短板及与珠三角城市的比较
㈠实体经济结构不优、效益不高
㈡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出力不够
㈢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强
㈣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不足
三、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建设惠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㈠重构实体经济价值链,构建高端引领、多元支撑现代产业体系
㈡抓好两头壮大中间,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体系
㈢推进制造业+互联网,构建智能生产制造体系
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
㈤增强现代金融服务能力,构建实体经济多元融资体系
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引育用留”人才体系
㈦优化产业要素配置,构建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㈧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效率政务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最终成果简介
产业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内核,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头戏和主战场。惠州经济体系的突出问题是产业体系问题。惠州要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瞄准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惠州速度向惠州质量转变、惠州产品向惠州品牌转变,形成富有惠州特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㈠惠州产业体系发展现状与特征
近年来,惠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工业主导地位稳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格局形成;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协作配套不断深化;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人才队伍扩量提质;金融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提升。
㈡惠州产业体系的短板
惠州经济体系的突出问题是产业体系问题。从实体经济和要素投入关系分析,惠州产业体系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者关系的不协同上。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到高端生产要素的有力支撑,缺资金、缺人才、缺科技“三缺”问题突出,发展方式处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经济(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三转换”的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
㈢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建设惠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惠州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建设惠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的八大路径:重构实体经济价值链,构建高端引领、多元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抓好两头壮大中间,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体系;推进制造业+互联网,构建智能生产制造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增强现代金融服务能力,构建实体经济多元融资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引育用留”人才体系;优化产业要素配置,构建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效率政务服务体系。
二、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㈠学术价值
该课题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对惠州产业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开创性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子体系,建议惠州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
㈡实践意义
当前,惠州正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建国内一流城市。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建设惠州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内一流城市的必由之路。此课题的研究,在战略上具有前瞻性,在战术上具有操作性,在政策上具有参考性,可为市委、市政府正确分析判断惠州产业发展现状、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有助于为惠州加快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有助于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㈢社会影响
该课题在研究中陆续形成多个课题阶段性成果,多次参加分别由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举办系列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并入选相关论文集,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相关阶段性论文入选第七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传承与创新: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与启示论文集》,入选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走在全国前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入选2018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加快建设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论文集》等;《狠抓“第一要务”,促进优质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在《惠州日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