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课题报告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惠州企业“走出去”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研究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惠州企业“走出去”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研究

2018-11-23 16:23:35 来源: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目录

  一 前言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毕业生就业走向及对专业设置反馈的调查 

  2.2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

  三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3.1具备新型国际贸易知识

  3.2兼具语言沟通能力和国际化专业知识

  3.3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四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1以政府为主螺旋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4.2以高校为主螺旋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4.3以企业为主螺旋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4.4搭建政府、高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最终成果简介

  基于对惠州市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的系统调查,结果显示:

  (1)国际化人才稀缺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类人才(占比39%)、外语类人才 (占比 20%)、专业技术类人才(占比16%) 和项目管理类人才(占比10%)四类。

  (2)对企业所需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要求,选择责任心的占84%,实践能力占76%,外语水平尤其是东南亚小语种的掌握程度占71%,而作为大学里最主要学习内容的“专业知识”却排在了最后(56%),这充分反映了当前最需要的是有责任心和干劲、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外语水平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

  (3)现阶段惠州企业所需的国际化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有内部实践锻炼 (占比32%)、内部组织语言培训(占比22%)、员工自学(16%),送出国学历教育或培训(3%)。这表明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以自我培养为主,而培养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倡议需求。

  为了改变学生“就业难”而企业“用工荒”的现状,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通过激活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来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三螺旋理论模式中,政府作为其中的一环扮演着重要作用,要做到将其本身职能——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为高校和企业创造有效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从政策、服务以及监管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为高校提供一个适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其次,要从资金和技术方面对高校进行资助。再次,还要建立起监督机制。

  第二、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高校肩负着连接政府和企业的任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要负责向社会输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要尽快从以前的职能中完成转变,需要做到:首先,高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国际化人才与产业发展无缝隙对接是人才培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高校定位必须着眼于国际化。再次,高校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

  第三、企业在三螺旋理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企业为主螺旋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自身要拥有自己的聘任体系。其次要构建产业联动机制。再次,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双重螺旋合作,要互通有无,保证国家化人才的有效培养。

  第四、搭建政府、高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平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是三种螺旋中的哪一个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大学和企业互相配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使国际化人才培养真正成为连接三者的纽带,以至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三者的共力。

  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三螺旋理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空白。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满足 “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和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使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面积极投入到三螺旋理论模式的研究建设中,在做到完善该体系的同时,从根本上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建设


作者:蒋新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