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课题报告

“旅游+康养”背景下的罗浮山主题民宿营造思考

2018-12-24 15:02:50 来源: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目录

  一、罗浮山民宿产业现状剖析

  1.1罗浮山民宿产业概述

  1.2罗浮山之于民宿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1.3罗浮山民宿产业现存问题


  二、"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发展研究

  2.1"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营建动因 

  2.2"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要素分解

  2.3"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发展思路

  2.4"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开发模式

  
三、"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营造策略

  3.1围绕"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整体规划

  3.2围绕"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建筑表达

  3.3 围绕"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情境营造

  四、结论

  4.1主要建树及创新

  4.2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4.3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最终成果简介

  一、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罗浮山民宿产业现存问题与罗浮山之于民宿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剖析“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营建动因、要素分解、发展思路和开发模式,所进行的“旅游+康养”的罗浮山主题民宿营造策略的研究。其具体举措为:

  在整体规划上,一则将民宿看作一个整体性的融合的在地平台,让民宿与罗浮山康养优势资源,与真切的在地的乡村生产生活相连接;二则寻求资源整合运作,产生与在地产业的连结, 推行“山上民宿、山间康养、山下休闲、村落农耕”联动模式;三则从实体生态系统的提升与网络生态系统的运作上推行民宿生态的营建。

  在建筑表达上,首先以顺应地貌、隐入地貌和融入地貌的方式保留乡野特色,巧妙契合场地;其次通过天井、山墙和阁楼的元素的保留,驳接岭南建筑形制;再次,借助高差的处理、窗洞的改变、灰空间的手法,或是置入性营造,重构观景视角;最后,利用了现代材料进行通透性加强的表达,完全打开的立面与流通开敞的平面规划,模糊建筑边界。

  在情境营造上,其一,在传统青灰砖石的基调下融入石绿暗紫的草本色系,选用中草药药渣、石木夯土、竹子格栅、蚝壳墙等材料,布局色彩与材料;其二,将客房水壶替换成煎药砂锅,书柜摆放《本草纲目》、《汤头歌诀》,于公共空间播放与中草药相关的音乐歌曲,客房内设置药疗香氛,为住客赠送药草香囊等方式,营造五感体验;其三,引入“仙气”、“仙水”、“仙食”,为康养助力;其四,开发真实的中草药认养、种植及采摘,药疗药浴熏蒸等项目,开展中草药科普教育小课堂等方式,达成中医药文化的体验; 其五,设计与康养主题相呼应的视觉识别系统;其六,遴选有文化、有品位、人生阅历丰富而又开朗健谈,具有广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高风亮节,颇有道骨仙风的民宿管家。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

  “旅游+康养”背景下的罗浮山主题民宿营造思考是一项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课题。其学术价值在于,其一,“旅游+康养”背景下的罗浮山主题民宿的研究,是对罗浮山中医药文化的深耕和传承;其二,罗浮山康养主题民宿

  同时搭载着城市文明基因与“罗浮山式的”乡土情怀,成为城乡人民传承社会价值观,交流情感、文化,康体养生的新方式。其三,将罗浮山中医药文化、康养资源与民宿设计相结合,无论对于罗浮山的研究还是民宿设计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空白,拓宽了理论边界,为罗浮山寻求新的旅游业态做出有益尝试。

  三、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其一,能够推动罗浮山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终实现体验经济下的消费转型;其二,还能够改善村落建筑面貌,留住村子里的年轻人,推广当地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为村民提供致富商机,发展经济;其三,则可将罗浮山的中医药文化与康养资源转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效益,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四、社会影响

  罗浮山及其中医药资源作为惠州旅游王牌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极好的展现了地方精神文化,也有效增强了惠州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本课题对于罗浮山中医药康养文化与民宿营造相结合的研究,从罗浮山康养民宿拓展至全产业链的联动,响应了“大罗浮”理念下“旅游+康养”的罗浮山规划建设,为“罗浮新城·康养基地·大学小镇”规划项目,“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建设工程的同时,也使罗浮山更多地、更深入有效地参与地方性文化构建,充分利用体验经济、康养旅游时代的新环境,发挥其旅游影响力,对于罗浮山景区知名度及旅游品质的提升,惠州城市魅力的展示具有切实意义。


作者:谢一萱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