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成果简介
站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新起点,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惠州需要主动扛起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省的生态担当,不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努力使惠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位居“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前列,成为“示范中的示范”“标杆中的标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的生态环境品质提供重要支撑,为全国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贡献“惠州智慧”。
一、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㈠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主要体现在“六个坚持”:坚持理念引领,铸生态文明建设之“魂”;坚持规划先行,绘生态文明建设之“图”;坚持创新发展,聚生态文明建设之“力”;坚持防治并举,夯生态文明建设之“基”;坚持依法治理,亮生态文明建设之“剑”;坚持生态惠民,享生态文明建设之“福”。
㈡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惠州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经验:始终秉持“生态守望、久久为功”的施政定力;强化“从纸面到地面”的刚性执行力;善用传统文化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元素;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实惠激发全民参与活力。
㈢开辟惠州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的建议
惠州需要用五个“更加突出”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均衡和更加充分的发展,争做建设美丽广东、美丽中国的先行者。更加突出系统管控。应进一步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系统治理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优化配置各政府部门行政资源,提高政府“协同作战”能力。更加突出空间管控。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强化对空间规划的宏观配置和统一界定,综合确定保护空间规划的范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全市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规划数据库。更加突出制度管控。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激励型制度建设,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继续推进生态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命令控制型制度。用市场型制度来弥补市场失灵。更加突出质量管控。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导向上要实现由“数字达标”向“感受改善”的转变,把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重要标尺。更多地将反映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环境质量的指标纳入约束性控制,并依此制定、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环境管理政策。更加突出底线管控。树立“红线思维、底线思维”,逐步建立和完善“四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城镇开发边界线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二、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㈠学术价值
惠州生态文明建设经验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正确性。“两山理论”是基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对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凸显出来的现实矛盾问题提出的,体现了直面生态危机的问题意识、勇于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逻辑。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基本问题。而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教训深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惠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表明,在以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也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㈡应用价值
在第七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在惠州召开之际,对惠州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实践、经验与创新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惠州经验”,不仅对惠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绿色现代山水城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惠州城市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总结凝练生态文明建设的“惠州经验”可以为全省、全国相似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镜鉴,避免这些地区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总结提炼生态文明建设的“惠州经验”得进一步强化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品牌形象;三是对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成效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精准识别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短板,更加明晰未来惠州生态文明的路径。
㈢社会影响
课题研究报告以出版物的形式在2017年12月2日至3日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上赠阅与会领导嘉宾,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同时,还赠阅全市各级各单位,供各界参考,受到广泛好评。课题研究报告核心内容被《南方日报》专题报道所引用,《亚太经济时报》2017年12月5日以头版专版的形式分《“大美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惠州:工业新城的生态“奖牌”》对报告进行了解读报道,《惠州日报》2017年12月2日以专题报道的形式系统全面地展示了报告的内容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