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各地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简况
(二)制造业计划投资分析及投资项目入库情况
(三)工业投资完成情况和特点
(四)主要园区对接深圳产业共建状况
(五)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比差距
(一)电子信息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不及深莞
(二)签约项目“落地难”现象比较普遍
(三)大部分园区建设和配套服务比较薄弱
(四)创新驱动龙头乏力,引进的高企贡献较小
三、启示借鉴和发展思考
(一)关于深圳东进和产业转移
(二)关于深圳企业第三波进入东莞
四、参考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制度创新,打造深莞惠产业生态圈
(二)借鉴“松山湖模式”,统筹园区招商组团发展
(三)强化体制机制,积极对接深圳创新资源
(四)围绕招大引强,提高产业共建的要素支撑力
参考文献
最终成果简介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实施“东进战略”,成为“十三五”时期影响惠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主动对接深圳东进,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合作路径,推动惠州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意义重大。课题组主要以2014年以来引进深圳的项目和投资专业统计等基础数据为依据,收集查阅了大量的文档资料,着重从新增投资行业分布、园区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培育情况三大方面为切入点,先后走访调研深莞惠(3+2)经济圈城市的有关部门和全市各县(区)的主要产业园区,深入了解承接深圳东进产业转移和外溢状况,归纳梳理各地对标深圳的做法和经验,把握主要特点和趋势变化,为惠州实施“海绵行动”、侧重于在产业共建方面提出参考路径和对策建议。
重要观点:近年来,惠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对标深圳,深圳产业转移加快,惠州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各县(区)积极开展对深圳产业项目和企业,目前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工业类项目主要集中在仲恺区、惠阳区和博罗县,其他县(区)比较少;二是全市制造业投资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大项目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亚湾和仲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但对项目库的掌握各地商务局和统计局差异较大;三是工业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2+3”行业;四是市内主要园区引进的深圳项目和企业呈现“两少两多”、产业集聚度不高、“两库”对比差距较大等现象;五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增质升,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本文深入剖析了惠州对接深圳东进与深莞惠(3+2)经济圈城市之间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差距:一是电子信息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不及深莞;二是签约项目“落地难”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大部分园区建设和配套服务比较薄弱;四是创新驱动的龙头乏力,引进的高企贡献较小。本文针对惠州在对接深圳产业共建方面的存在问题和短板,借鉴兄弟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几点参考路径和对策建议:一是制度创新,打造深莞惠产业生态圈;二是借鉴“松山湖模式”,统筹园区招商组团发展;三是强化体制机制,积极对接深圳创新资源;四是围绕招大引强,提高产业共建的要素支撑力。
创新之处:本研究通过深入调研和翔实的数据分析,以珠三角视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和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立足于惠州实际,使政策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