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研究
2.2国内文献研究
2.3文献研究评述
3.审计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机理
3.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提升供给方审计质量
3.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健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3.3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审计供给方及需求方
3.4基于审计需求方的政府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4.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7 4.1 公众需求
4.2人大需求
4.3 政府需求
5.实证分析
5.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代理变量的选择和模型设定
5.3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实证估计
6.研究结论与思考
结项成果简介
一、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提升供给方审计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意味着提高政府审计输出更高质量的审计结果。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作为审计报告的供给方,可以把审计结果视为其生产的“产品”,把审计结果为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参考和建议效果视为向审计需求方提供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矛盾,要求提高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经济改革提供有力的基础性保障,这意味着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地方审计机关需要生产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准确且有意义的审计服务。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健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审计质量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一些地方审计的规章制度,审计机关的思维习惯、工作作风等与审计质量建设不相匹配,制约了地方审计事业的正向发展,也削弱了审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此外,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为政府和人大提供信息参考和政策决策,其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健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要明确审计质量责任,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对审计监督需求和监控供给进行调节。
(三)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审计供给方及需求方
审计需求方和审计供给方是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政府审计工作中, 审计的供给方做为审计报告的“生产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而审计需求方通过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作用间接影响审计质量,这种间接影响的程度并不比审计人员直接影响产生的程度低。当公众、人大和政府对政府审计的需求增加时,这些需求方会对高质量的政府审计工作给予补偿审计机关的收益,即审计需求方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会对审计供给方作出实质性的补偿,催使供给方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质量。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一)学术价值
1.丰富原理论。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政府审计理论,本项目研究拟构建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研究如何以影响审计质量的内生变量为主,以外生变量为辅的思路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实现对审计质量的研究紧紧围绕审计属性,挖掘对审计质量有影响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益补充了国内相关研究。
2.运用新视角。运用和提供了新的多维研究视角和思路,本项目拟运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厘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解决审计质量问题的理论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规律,构建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将推动这一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1、 加强审计质量监控。本项目研究成果对更好地发挥地方审计的作用,以政府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加强审计质量监控,使高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责任落地生根,为落实地方“十三五”规划提供优质服务具有积极和重要意义。
2、给政府提供参考。本项目研究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政府审计质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试图构建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框架,对于政府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决策机制和政策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