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惠州“三创”人才调研
1.1调研背景
1.2 调研基本情况
1.3 调研情况分析
二.惠州市“三创”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2.1 “三创”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2.2“三创”人才培养路径
三.实证分析:校企联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大宝小贝》
3.1项目简介
3.2 “三创”人才培养方式
3.3 成效
四.惠州市“三创”人才培养路径模型有效运行对策
最终成果简介
本课题从惠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了惠州 “三创”人才的需求情况,研究提出了惠州“三创”人才培养路径政府、企业、高校。因此在人才培养路径策略上,三个方面应各有侧重点。政府提供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以及资源共享,是企业人才战略规划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使用场所,人才培养效果验证的基地。高校是人才培养重要实施基地,为企业提供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大宝小贝》案例实证分析校企合作对于“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互联网+” 时代 “三创”人才培养应立足政府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多方联动促进“三创”人才良性循环。
“三创”人才培养路径仅仅依靠单一的力量,很难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最理想的模型是: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公共服务;企业——用人环境、人才验证、用人制度;高校——培养方案、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在这一模型中,企业、高校、政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在保持各个人才培养路径畅通的前提下,形成良性的循环体,防止信息不对称行为的发生,共同推进“三创”人才质量和素养水平的提升,保障文创企业的有效管理和企业实际利益。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理清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相关性,明确“三创”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支撑,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将设计人才置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中,有利于推进跨学科研究,开拓美学、艺术教育研究领域。
从实践意义来看:
第一,推动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论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广东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探寻出一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近路。
第二,加快惠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惠州市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上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果,但是前有强手后有追兵,必须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占领着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地。随着更多人才的涌现,惠州文化创意产业必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此呈现新的活力。
第三,为“三创”人才培养带来有益的启示。“三创”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动,搭建一条人才培养的“生态链”,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从社会意义来看,有利于搭建惠州市人才战略的平台,让优秀的“三创”人才留得下来,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最终为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