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抢炮头讨吉庆获猪仔 永汉官田王屋村正月十八“做棚”日万人参宴

2017-02-16 14:34:01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图片

图片

  “一席淡菜迎故客,三杯薄酒宴嘉宾。”2017 2月14日(农历正月十八),是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组 (下简称王屋村)一年一度的“做棚”日。“做棚”是我县乡镇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已经流传了300多年。“做棚”当天,除了亲朋戚友相聚的热闹欢快和美酒佳肴,最让全村人翘首期盼的是传统喜庆节目——“抢炮头”活动。

  “做棚”日近万宾客进村享盛宴

  当天上午10点,迎着初春的和煦,记者来到王屋村,耳边传来天真欢快的儿歌,套圈圈、摇摇车、旋转飞机、打捞小金鱼等,到处都是游乐设施和摆卖食品、玩具的摊档。“做棚”仿佛让昔日平静的古村成了圩镇,大人们三五成群手提糖果、饼干和炮仗等贺年礼品,孩子们身穿漂亮衣服,手里拿着气球等玩具,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们往亲戚家走去。

  接近中午时分,突然鞭炮声响个不停,村里村外热闹非凡。村道两旁、祠堂大门、村文化广场停满了前来参与“做棚”的粤A、B、S、Y等车牌的外地小车。主人家们也开始忙碌起来,斩鸡焖鸭、煎酿豆腐、切瓜择菜等准备功夫需要全家出动。“每年的‘做棚’是村里人最多、最热闹的时候,为了参与这全村同庆的盛事,在城里工作的两个儿子带着媳妇早两天就回家了。算上外甥和老婆的外家,还有两个媳妇的外家,今年‘做棚’我家预计摆35席,在镇上餐厅做厨师的亲戚也早早过来帮忙。往年我喜抱孙子要炸‘禄堆’挨家挨户派,今年家中暂无‘添丁’就省去很多功夫。”今年60多岁的王刘健一边摆放瓜子、糖果盆一边兴高采烈地说。

  据了解,王屋村目前约有200多户人家,村民近千人,但“做棚”当天却迎来了近万人。官田村村委会主任王治平说,正月十八“做棚”早已成为王屋村的惯例,在这一天不需要互相通知,每家每户的亲戚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做客。村民们热情好客,哪怕是素不相识的游客路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哪户人家来的宾客越多,代表越受人敬仰,来年生活越美满。每户村民家“做棚”一般有10多席,多的则有30多席。下午5点是大部分人家的开席时间,也是村里的人流高峰期。

  村民齐来祭拜祈求家宅平安

  站在高楼处放眼望去,镬耳墙左圆右方的门楼、古色古香的文佑王公祠、祠堂前林立的功名碑和突起平原的凌云阁……形似客家围屋,实为充满岭南特色的民居群落在一片喜庆祥和的“做棚”氛围中更加熠熠生辉。

  王屋村的凌云阁又称文笔塔,耸立在村中新建的文化广场旁。记者走进凌云阁,一阵浓烈的香烛气味扑鼻而来,凌云阁首层供奉土地神,二层供奉文武二帝,三层供奉魁斗星君。只见各大神明前香火鼎盛,放满祭品。据村民王大姐介绍,每逢春节、开年、上灯、“做棚”等日子,王屋村逾千名子孙一大早就会来文笔塔拜大神,祈求家宅平安、孩子学业进步,之后再到文佑王公祠拜祖公,追思宗功、祈求老少平安。

  据了解,文佑王公祠始建于明代,占地约853平方米,具有典型的岭南祠堂风格。红砂岩墙基,青砖墙身,镬耳封火山墙,屋面铺筒瓦,正脊塑花鸟、人物纹饰,上塑鳌鱼,垂脊塑狮子,其梁架、驼峰、斗拱、系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的纹饰,是官田王屋古建筑群中保存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建筑,2015年列入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欢天喜地争抢炮头讨吉庆

  “明天中午一时在官田村祠堂门口,举行抢炮头活动。奖品有猪仔三头、现金奖有100、50、20、10元多名,希望大家依时参加。”“做棚”的前一天,官田村村委公告栏和村民房屋的墙体上均贴着这个好消息。“做棚”当天午饭过后,抢炮头活动还未正式开始,祠堂前的晒谷坪(禾塘)上陆续来了不少村民和宾客,男女老少都在期盼着活动赶紧开始,自己能讨个好彩头。更有东莞等地的游客、文化工作者及摄影爱好者纷纷手持“长枪短炮”,早早占据有利位置,用镜头记录抢炮头的精彩瞬间。

  王治平一边介绍抢炮头的传统历史和注意事项,一边将20多支贴有“彩头”纸条的小型冲天炮整齐码好。这种长条状冲天炮的细杆顶端有小鞭炮,鞭炮下贴着标有“猪仔一头”、“奖金100元”等红色纸条。一句“抢炮头现在开始”让祠堂前近千人紧张的心情变得非常兴奋。“啾——嘣”随着冲天炮爽快地飞天随即炸开一团白烟,底下的人群一片欢腾,纷纷昂着头,一路哄笑地追逐绑着彩头的炮杆。有的炮杆即将落下时,年轻力壮者一跃而起,一把抓住炮杆;有的炮杆落在公祠瓦顶上,经验丰富者手持一根长竹竿,小心地伸向瓦顶,想方设法把彩头弄下来……现场人人喜笑颜开,个个乐得见牙不见眼。

  抢炮头的热闹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抢到炮头的人高兴地到领奖台兑换奖品,头三名还可以抱走猪仔。据村民介绍,旧时抢到猪仔的幸运儿要在第二年的“抢炮头”活动中拿出另一头猪仔,而且要求猪仔的重量要跟往年同等或更重,寓意生活越来越富足。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现在很少村民会在家里养猪,如今旧事新办,美好的寓意被继续传承,但抢得头奖的幸运儿不再需要归还猪仔。“‘做棚’这么多年第一次抢到大奖,真是好高兴!抢炮头不在于奖品,旨在讨个好彩头,祝愿大家鸡年行大运!”实力和运气兼备的王大哥抬起猪仔激动地说。

  据王屋村长者介绍,该村旧时生活条件不好,“做棚”旨在交流种田、生产经验和传递感情,主人家会提前在围屋前搭起棚子,从远方步行前来的亲戚还要带上过夜用的棉被、席子等,棚子成了欢聚一堂、粗茶淡饭后的临时落脚点。“棚”分为小棚和大棚,小棚是农家用草席、稻草和竹条搭起的小棚子;大棚是全村共建的,是全村村民和亲戚朋友观看戏班演戏的场所。

  为了丰富“做棚”活动,官田村村委会在祠堂旁的文化广场上搭建了舞台,专门请来了粤剧团,为村民和宾客欢唱3天。随着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飘着菜香、传来笑声,孩子们则在屋前燃放烟花,尽情玩乐。茶余饭后听见阵阵锣鼓敲响预示“有好戏看了”!村民和亲戚纷纷拖儿带女占个好位置,一饱眼福和耳福。

  据悉,“做棚”是流传于龙门县永汉、龙华、麻榨等乡镇的春节民间习俗,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些地区,村民通常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集中选一个最佳日子(称为“棚日”),准备美酒佳肴,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庆贺,并邀请外地戏班前来助兴。“棚日”当天,哪一户人家客人最多,酒菜最丰盛,哪一条村组织规模最大、演出人员最多、表演最精彩,就表示哪户、哪村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六畜兴旺,日子红火、身体健康,所以“做棚”一年比一年更热闹和盛大。据了解,官田王屋村“做棚抢炮头”民间习俗有望成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梁婉梨,黄伟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