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春至,春节回家看什么?彼时,一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这位博士生称,本想回乡村看小桥和流水,看田园和原野,结果看到的却是污水横流,死水一潭,让人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想要看到小桥流水、田原绿野的美丽家乡?这一切,在龙门不是梦。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的决定,2015年,我县印发了《龙门县“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一年见成效、三年水质清、六年上水平”的工作目标,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源保护、河道整治、畜禽非法养殖规范整治、农村工业废水治理等行动,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给人们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河涌治理
2015年完成10条河涌整治
2016年1月下旬,记者在平陵桥上看到,经过综合整治的平陵河水缓缓流动,水质清澈,河岸绿化景色怡人。在平陵河畔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刘娣向记者回忆道:“以前的平陵河水碧绿,水草丰盛,人们直接在河里汲取饮用水,在河里打鱼摸螺,年轻人还把它当成天然的澡堂,个个练就了纯熟的游泳技能。”然而,近20多年来,人口增长、工业污水处理不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河水自净能力变差,河水变浊变色,大片河床裸露,鱼虾大面积减少。对于通过整治后获得“新生”的平陵河,当地群众表示甚感欣慰。
据悉,2014年我县启动了平陵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并于当年7月进场开工建设。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概算投资3377.01万元,通过修建堤防、防护墙,改造灌溉引水陂、农用桥,以及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治理水土流失来达到整治目的。该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
县环保局局长林建辉表示,根据方案要求,2015年各乡镇要完成1条以上河涌整治任务,实现农村河道“不黑不臭”的目标(一年见成效),目前全县已完成2015年河涌整治任务。通过采取污水治理、堤岸整治、疏河清淤、植树绿化和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河道畅通、河水清澈、河面整洁、河岸亮丽,构建人水和谐的新格局。
据介绍,2015年全县共完成了永汉河、平陵河、龙城街道陈村河等10条河涌整治,整治范围共62.8公里。
污水处理
基本完成“一镇一厂”目标
“为解决平陵河道两旁的污水排放、垃圾堆积等问题,我镇还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及垃圾中转站。”据平陵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平陵镇的污水处理厂于2014年9月正式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000吨,有效收集圩镇范围及周边村落的居民日常生活污水。据悉,平陵镇污水处理厂是我县第一批乡镇试点污水处理设施,总占地面积22.23亩,总投资2667.2万元。它的建成能有效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林建辉表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我县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的主要行动之一。2015年我县已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一镇一厂”的建设目标任务。全县已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的龙潭、地派、蓝田、平陵、龙华、麻榨、永汉等乡镇加大管网建设力度,目前镇级管网总长22.6公里,收集率达80%以上。龙江镇污水处理厂已于2015年12月18日动工建设,预计2016年3月底完工。
“我县还加大力度部署推进农村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林建辉表示,2013年至2015年底,我县共建设了73座农村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其中2015年新建农村湿地污水处理设施31座,使农村污水处理收集率达到50%以上。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还在平陵镇光镇村试点开展污水管网和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项目建设。据项目建设工程师蔡敏毅介绍,平陵镇光镇村共20个村小组约3200人,该村人口多、分布广,地理走势复杂,根据这些特点,因此建设较为适用的污水管网和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项目。蔡敏毅表示,该项目主要建设3条连接平陵镇污水处理厂的总长约15公里的污水截污管网和15座微型分散式人工湿地以及约8.5公里的湿地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建成后人工湿地系统日处理能力100立方米,水质能达到排放一级B标准,市政管网污水每日收集能力207立方米。
在平陵镇光镇村中心村小组,记者看到已建成的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湿地里种植的植物绿意盎然。“通过这些植物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使水体变黑发臭的有害物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消纳污染物。”蔡敏毅说。
畜禽养殖治理
重拳整治生猪非法养殖
“我县自2015年4月初以来,紧紧围绕年内实现禁养区‘零养殖’,限养区、准养区养殖户、养殖量‘零增长’的总体工作目标开展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林建辉说,整治生猪非法养殖也是我县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介绍,我县各乡镇、各部门通过大量的政策教育和说服工作,动员了一批养殖户自行清拆和关闭生猪养殖场;对拒不自拆的养殖户,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对养殖场进行依法强制拆除,全面实现禁养区零养殖,初步遏制了我县生猪非法养殖继续蔓延的势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政府将养殖场拆除后,臭味没有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近日,永汉镇大埔村大昌围小组村民如此对记者说。
据了解,通过在全县进行宣传发动、自行清拆和强制清拆三个阶段的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县环保部门2015年收到的关于畜禽养殖场的投诉案件比2014年减少一半。截至目前,全县已拆除养殖场214户,其中拆除禁养区153户,非禁养区61户,共清理生猪37075头,清理猪舍面积95240平方米。
“近期,我县还将全面启动对800头规模以上养殖户的约谈工作,把养殖量最大力度地往下压,并且要做到持证养殖,环保先行。”林建辉表示,禁养区“零养殖”的目标实现后,还要通过疏堵结合,推进规范健康养殖。注重清拆整治和引导发展相结合,加强非禁养区养殖场的规范整治。近期我县还会出台畜禽规范养殖指南,以压量压产、环保先行、完善审批证照作为主线,规范我县非禁养区的养殖行为。
日前,我县颁布了《龙门县畜禽养殖场规范整治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县畜禽养殖场整治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意见》提出,要实现禁养区零养殖和限养区、准养区养殖户、养殖量零增长“两个零”的目标,同时到2016年6月底前养殖场要按照要求完善污染防治和防疫设施,严格执行环评等制度,实行持证排污,并统一纳入全县监督管理清单。达不到整治要求的养殖场则纳入限期清拆关闭名单。
饮用水源保护
全方位保护白沙河水库水质
“除了做好治污工作外,我们还重点做好白沙河水库饮用水源的保护。”林建辉说,白沙河水库是我县县城及其下游地区近10万人口唯一的饮用水源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关系到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近年来我县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水库水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大力做好天堂山水库水源保护工作,把天堂山水库列为饮用水备用水源管理。
记者走访白沙河水库时看到,水库周边的山上已不见桉树的影踪,山头上不时可见“封山护林”“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标语。
“以前,有部分村民在白沙河水库周边种植果树,每年汛期不但水土流失严重,农药、肥料对水质的污染也非常大。现在村民的保护意识增强了,看到有人私种果树都会主动制止。”记者日前来到位于白沙河水库下游的龙田镇社厦村,村民刘云娣告诉记者,随着县里不断加大力度整治水库及周边环境,村民在水库周边建起的果场、养猪场已被迁走。水务部门不定期到村里向村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使村民们对水资源污染的防范意识逐步加强。
据介绍,为加强水库集雨区林地、林木保护工作,我县把白沙河水库集雨区本县辖区内约5万亩的林地全部划入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并在2015年年底把水库保护区内的果园、桉树、南洋楹等进行清点和补偿,实现政府收购,并进行生态公益林的改种,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林木砍伐指标。
鱼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适度养鱼不会污染水质,而且对稳定生态结构、改善水质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保护白沙河水库水质,逐步改变库区深水层鱼种、鱼量相对较少的现状,我县逐年在库区投放鱼苗,切实完善鱼群生态结构,提高水质生态净化能力。
“目前水库周边所有跟水源保护相悖的种养、居住、非法开采矿产等行为都禁止了,为白沙河水库饮用水源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林建辉表示。
长效机制
河长负责管理保护河流水质
除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源保护、河道整治、畜禽非法养殖规范整治行动外,目前我县还认真开展以工业废水深度治理等为重点的污染减排工程,逐步淘汰、关闭重污染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总量前置审批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并加大巡查力度,加强水质监测,严厉打击农村地区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通过一年的整治工作,目前我县已实现了‘美丽乡村·清水治污’‘一年见成效’的工作目标。”林建辉表示,下来我县将根据《龙门县“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的“一年见成效、三年水质清、六年上水平”工作目标逐步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并通过建立各种长效机制来实现我县水环境生态健康的长效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治理好农村水污染,受益的是城乡的每一个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笔宝贵财富。因此,我县通过实施“河长制”,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源头治水、科学治水、联动治水,提升和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据介绍,“河长制”是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负责本辖区内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一项制度。该制度以维护责任河流水环境生态健康为目标,严格控制入河污染总量,大力推进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水体水质,最终达到长期保持水质功能目标。
“‘河长’每两个月要对所管辖的河段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环境变化及存在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县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据悉。“河长制”是落实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的水污染治理制度,是实现我县水环境生态健康的一项长效保护机制,是统筹水环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