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司法部发布《司法部关于表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决定》(司发通〔2017〕51号),授予龙门县龙城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黄球根“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59岁的黄球根扎根基层从事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工作30多年。30多个春秋,黄球根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低调务实、无私奉献,日日充当“和事佬”,只要群众需要,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还居民一片安宁,为基层和谐稳定、为龙门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和事佬”扎根基层30多年
自1983年担任王坪镇(现为龙田镇)西埔村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员以来,黄球根便与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还是镇(街)综治办主任,到如今龙城街道司法所所长,他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热心跟群众打交道,坚守在调解一线。
龙城街道是龙门县城所在地,是龙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下辖19个村、5个社区,总人口9万多人。龙城街道居住人口多,管理范围广,矛盾纠纷复杂,维稳压力大。面对巨大的工作量,黄球根肩负压力,以过硬的业务能力、专业的知识本领,积极开展司法调解工作,化解大大小小矛盾纠纷,维护街道的稳定。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案情报告,黄球根就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调处。矛盾纠纷调解往往得花大量时间,而且不是一两次就能调解得好的,为此,他走街串巷、一遍又一遍来回奔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处理完,就不能放手。哪怕是中秋、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期间,他都放下陪伴家人的时间,到现场参与调处。30多年风雨,他不忘初心,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纠纷,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无怨无悔风雨兼程。
黄球根作为司法所长兼人民调解员,以真心和宽容以及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与村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使调解工作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筑起了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善于调解,调处矛盾纠纷800多宗
黄球根业务能力强,调解经验丰富,曾多次担任街道办的专项征地矛盾纠纷调解组组长、重大节日安全稳定纠纷排查组组长等。2016年1月,在市重大项目仁深高速征地拆迁工作中,黄球根再次担任街道征地矛盾纠纷调处小组的组长。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调解案件多,化解难度大,社会影响广,他都能顶住压力,沉着冷静应对,逐一化解。他清楚地知道,调解不好,矛盾就会激化,引发群体事件,造成经济损失,项目推进难度会更大。因此,他总是忘我工作,每天工作很晚才回家,不会懈怠工作,认真研究矛盾纠纷特点,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黄球根认为,调解既要依法依规又要取得群众信赖,才能取得调解双方的认可和赞同,才能取得良好的调处效果。在化解矛盾纠纷中,黄球根始终沉着应对、不急不躁,通过劝解、讲理、说法、做两边群众思想工作等方式,稳控局面,把纠纷化解在一线。
30多年来,到黄球根手上的每一个案件,他都力求公平、公正、公道,从不偏袒任何一方,力求把矛盾调解好、处理好,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调解。“拿了这份工资,就得对得起党,对得起徽章上的天平;戴上人民调解这个胸章,就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调解。”黄球根曾经在一次获奖中发表感言说。他就这样朴素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不管风雨都毫无更改。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对每次调解都用心用力,力求化解,不偏不倚,既依法依规,又结合实际,以理以情进行调处,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黄球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据统计,30多年来,黄球根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0多宗,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防止民转刑案件52起,群体性事件81起,开展法治讲座300多场,受教育人数约75000人/次,占当地人口2/3以上,为龙城街道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积极传帮带,提高人民调解员整体水平
龙城街道是龙门县的中心城镇,经济发展快,社会形势变化快,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黄球根加大对辖区内的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力度。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市、县老师进行授课;每月组织一次小型学习班,交流调解技巧,学习法律法条;每季度组织调解员学习政策法规,提高调解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通过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业务精通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30多年里,黄球根吃苦耐劳,不图名利,日复一日地坚守在维稳的最前线,工作得到市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充分肯定。优秀调解员、优秀司法所长、优秀信访工作者、先进个人……各种鲜红的奖状和证书,在黄球根的办公室抽屉里有很多。他一直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践行“两学一做”,立足岗位职责为基层和谐稳定而努力、也为龙门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体现着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的中国共产党人鲜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