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奋斗百年路】1966年:全县电影放映单位增至9个

2019-09-11 09:12:30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龙门电影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电影放映队到电影公司,再到如今的影视公司,电影事业发展的变化反映了龙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1958年全县第一个电影放映站建立
      白色幕布、放映机、放映员、小板凳……这是属于几代龙门人共有的电影记忆。从默片到声片,从白色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露天到室内,电影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变革。它用独特的影像表达,记录着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龙门并没有电影事业。民国卅七年(1948年),县工商联首次从外地租来放映机,在县城中山堂(即现在的东较文化广场)放映无声电影。195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工商联又从广州租来一部16毫米的电影机,在中山堂首次放映黑白有声电影。过了两年,省政府教育工作队第104队一行三人,带着一部16毫米流动式电影放映机到龙门县各区、乡巡回放映。到1955年,龙门建立了两个电影放映队,拥有35毫米和16毫米放映机各一部。1957年省增拨了一部16毫米流动式电影机,至此,龙门一共有3个流动电影放映机。1958年,第一个电影放映站在中山堂建立。”

胶片电影承载几代人珍贵回忆
      说起露天电影,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抹不去的一道珍贵回忆,那时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那时,作为一名电影放映员也很是“吃香”。每当扛着机器出现的时候,那些电影放映员就总会瞬间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拥有着众多“粉丝”。谢积祥、伍顶强等放映员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龙门县电影“放映人”。

  “在那个年代,看电影是男女老少最期待的一件事情,尤其在农村备受大家欢迎。一听到镇上要放电影,村民们就早早收工,提前开饭,天还没黑就‘担凳仔,霸头位’,等待电影的开场。”今年70岁的谢积祥,在1971年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他回忆说,那时最早的电影是胶片放映,主要的设备除了那台老式胶片放映机外,还有一块白色幕布、一台发电机、一个变压器、一个大喇叭和一捆几十米长的电线。他说,“那个年代的交通很不方便,农村都是泥巴路,而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就只能靠双腿或者一部单车,单单一台发电机就有280斤。遇到山高路陡的地方单车也没办法行走时,他们就只能用肩膀一路挑着过去,因此,放一场电影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伍顶强在一旁补充说:“在那时放映电影虽然艰辛,但是让我最感动和难忘的是那些热情而忠实的‘粉丝’。每当电影队一到村里,就有好多村民围上来帮忙搬设备,不少村民还会拿出家里最好的菜来招待,杀鸡杀鸭炒花生……很是热情,无论派到谁去帮忙挑设备,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回想起那个年代与胶片电影放映机的日子,谢积祥和伍顶强依旧历历在目。

电影放映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巡回放映队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962年,县城影剧院应运而生。

  记载,1966年,全县的电影放映单位发展到9个,除了县城影剧院外,还有16毫米放映队7个,35毫米流动放映队1个,大大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影视文化娱乐生活。1976年5月1日,县电影管理站在永汉公社利用公社烈士纪念堂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公社级电影院——永汉电影院,龙门的电影放映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到了1982年冬和1983年春,县电影公司又先后在沙迳、龙江两公社,利用公社会场,办起了简易电影院。至此,全县一共有5间电影院(县城、平陵、永汉、沙迳、龙江),2个35毫米流动大机队,15个16毫米放映队和3个8.75毫米放映队。这也见证了龙门电影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数字电影、3D电影纷纷闪亮登场
      据了解,1995年7月,龙门县电影公司与龙门县影剧院实行机构合并,新机构名为龙门县电影公司。2012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在东较文化广场五楼加建一层,建设数字电影城项目。该项目由龙门县鼎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928万元建设,是一家面积为2000平方米、总座位数350个以上的3间影厅的数字电影院。该电影院在2013年春节首映,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星空国际影城。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电影、3D电影纷纷闪亮登场,胶片电影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对于谢积祥和伍顶强来说,这是他们一代电影人的毕生心血。在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胶片电影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打开了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影视技术的更新,电视机、录音机、影碟机的出现和普及,老式的电影放映逐渐地失去往日的荣光,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时代在变,老式电影放映机就像一朵烟花,定格了时光,见证了历史,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怀,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作者:林楚珊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