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奋斗百年路】1975年:兴建白沙河水库、梅州水库

2019-10-03 22:20:01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中国成立后,龙门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龙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白沙河水库和梅州水库是其中的代表性水利建设项目。从防御洪水灾害到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我们从水库的建设和管护中,看到了老一辈水利人的艰苦奋斗,也看到了接力者的努力奋进。

  建设白沙河水库变水害为水利
       白沙河水库位于县城东北14公里的龙田镇刘村。白沙河水系是增江主要支流之一。水库集雨面积为42.3平方公里(6.5万亩),总库容276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55万立万米。该水库是保障供水,确保防洪、结合灌溉、保护水源、改善生态、优化水质;实施工程安全管理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也是龙门县城及附近乡镇20多万人唯一的饮用水源。

    据了解,白沙河水库于1975年12月1日正式动工,1979年12月坝后电站3台机组建成投产。1985年,工程建设全面完成。

  “白沙河水库兴建前,白沙河河道两岸每年大概有1.6万亩高产水田严重受涝,但同时该流域的旱灾也很严重。”县水利局副局长邬荣华讲述了水库建设的背景情况。他说,由于受白沙河旱涝灾害严重影响,使得龙门工农业发展缓慢,修建白沙河水库迫在眉睫。白沙河水库的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几乎发动了全县力量兴建水库,可以说白沙河水库的建成凝聚了当时一批水利人和群众的心血和智慧,是大家汗水的结晶。

  据《龙门县志》记载,该库于1975年12月1日动工,开始进场2000人。1976年10月高峰时,民工达万人上坝,并出动中、小型拖拉机近百台及两轮手推车400余辆运土……1977年7月,中共龙门县委从麻榨、永汉、香溪、龙华、龙江、平陵、左潭7个公社(抽调)民工支援白沙河水库建坝。

  此外,记者翻阅有关档案资料得知,为进一步加快水库施工建设,1976年7月,龙城公社委员会和白沙河水库工程指挥部根据县委有关指示精神研究决定,在八月一号恢复二千名专业队员上马和秋前秋后动员万人突击主坝。该决定明确提出,二千名专业队员按龙城公社19个专业队总劳力的百分之十五抽调,而万人劳力则按该公社19个大队在家总劳力的百分之七十抽取,全力保障工程进展顺利。

  据《龙门县水利志》记载,白沙河水库主坝全长531米,最大坝高30.3米,坝顶高程115米;主坝右岸距1公里处建有副坝一座,坝高10米,坝顶高程115米,坝长126米。主坝后设有水电站一座,于1979年12月建成投产。至1985年底,白沙河水库工程国家投资781.6万元,地方自筹100多万元,使用劳力179万工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沙河水库的建成离不开水利建设者和成千上万群众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的艰苦付出。他们用自身的汗水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发展的磅礴力量,造福子孙后代。水库建成后,整治了白沙河水,使水害变成水利,基本使下游两岸低洼农田及县城免遭洪水淹浸,确保了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多措并举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据了解,白沙河水库原由县、社合办,以公社为主,建成后由龙城区管理。1985年1月9日移交县水电局管理,并正式成立白沙河水库管理处。“白沙河水库管理处于2008年12月正式更名为龙门县白沙河水库流域管理处。”邬荣华指出,龙门县白沙河水库流域管理处的设立,为更好地做好白沙河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白沙河水库的水源水质安全对维护群众生命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自2001年12月开始,白沙河水库成为龙门县饮用水水源。目前,白沙河水库日供水约3.5万立方米,有效保障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

  邬荣华介绍,白沙河水库上游均为高山地带,没有工业与矿业,水质较优,故选取白沙河水库为龙门县饮用水水源。“白沙河水库作为龙门县饮用水水源,对龙门县农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龙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担负着保障供水、确保防洪、结合灌溉、保护水源、改善生态、优化水质、实施工程安全管理等重要任务。”邬荣华表示,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库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制定有效、切实可行的水源水质保护工作管理办法,使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绝大部分项目指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让广大群众饮上放心水、安全水。

  据介绍,近年来,龙门县通过设立白沙河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区管理机构,重新界定了白沙河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区,划分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并通过建立健全白沙河水库水源水质保护长效机制、提高水库环境卫生管理意识等措施,全面加强白沙河水库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保护。同时,为加强白沙河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工作,白沙河水库流域管理处计划将水源保护区与人群居住区隔离,避免县城及下游20多万人口唯一的饮用水水源遭到人为破坏,保障人民饮用水安全,同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由县环保部门每月一次对水源水质进行取水化验,确保饮用水安全;逐步将白沙河水库集雨面积42.3平方公里(6.5万亩)全部纳入生态林管理,从源头上保护水源水质安全。

  兴建梅州水库防御洪水灾害
    “从1954年至1969年增江出现58次洪峰,暴雨在南昆山一带的有44次,占76%。这里是广东暴雨中心区之一,也是造成增江洪水灾害频繁的主要发洪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次最大洪水(1959年、1968年)暴雨中心也发生在南昆山一带……”这是增城水文中记载的增江水灾的情况。

  人民群众在困苦煎熬中盼望水利之兴。梅州水库管理中心主任潘灶新告诉记者,基于当时增江洪水灾害频发,对道路、沿岸河堤、周边村庄和房屋等造成严重损毁,给增城和永汉两地的生产和经济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当时的增城县委便提出要兴建梅州水库,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南昆山山洪、削减增江洪水,从根本上改善包括永汉等中下游地区(当时有7个公社,135个大队,总人口21.5万)的防洪条件,保障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为36.3万亩耕地(其中有29.5万亩水田)提供防洪、灌溉,减少下游公路、房屋等受洪水冲毁的损失。

  据了解,梅州水库位于增江支流,永汉河中游,南昆山东麓,坝址在永汉镇原梅州管理区,水库总库容8147万立方米,控制集水面积133.9平方公里(包括七星墩水库24.4平方公里),占增江流域面积的4.2%,属东江流域的增江(三角洲)中游支流。据了解,梅州水库于1975年12月动工,1978年12月竣工。工程费用约700多万元,工程主要包括主坝、西副坝、东面3条副坝,西涵、东涵、隧洞、溢洪道、电站等。

  “水库的建成对保障永汉河、增江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保障国防交通都有着重要意义。”潘灶新指出,梅州水库是治理增江洪水灾害的骨干水利工程之一,运行40年来拦蓄了洪水80余次,拦蓄洪水总量15亿立方米,灌溉和水环境调节水量1.6亿立方米。如2018年6月8日至9日,台风“艾云尼”带来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梅州水库将850多立方米/秒的洪峰削减在库内,将2000多万立方米的洪水拦截在库内,对永汉镇和增江中下游减免洪水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库建成两地50万群众受益
      “梅州水库是增江中游(永汉河南昆水支流)的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供水、环境调节、发电等综合利用的重要中型水利工程。”潘灶新表示,梅州水库不仅为永汉镇群众提供生活水源,还为广州市提供备用水源;其次,也用于灌溉和水环境调节,为永汉地区农田无偿提供灌溉用水和环境调节用水,同时,用于发电,提供清洁能源,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他介绍说,梅州水库主要用于拦截南昆山洪水(增江流域及广东省暴雨中心之一),与七星墩、天堂山等水库联合调度可以削减增江麒麟咀站20年一遇洪峰水位1.1米,保护增江沿岸17.8万亩农田和50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永汉、正果、小楼、荔城、增江、石滩等镇街和广汕公路、广惠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深铁路等重要经济、基础设施。

  梅州水库对龙门和广州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该水库自建成后一直由广州市水电局接管,以便更好地管理以及保护水资源。对此,相关文献也有记载。《龙门县水利志》记载:该库于1975年12月动工,由龙门县负责淹没区移民迁移安置工作,由增城县负责库区工程施工,广州市水电局
负责投资安排及施工设备、材料的供应,于1978年12月竣工,建成后由广州市水电局接管。《龙门县志》也有记载:1988年行政区域变更,龙门划归惠州市管辖后,由于梅州水库对增城防洪有直接效益,继续由广州市水电局管理。

  据了解,梅州水库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对以防洪功能为主的梅州水库大坝及附属水利工程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承担管理范围内水资源、水域、生态环境、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工作和电站安全运行工作。

  随着龙门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人民对健康饮用水安全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不断增加,梅州水库的防洪功能、供水和环境调节功能作用也更加突出。梅州水库管理中心将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保护好水库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


作者:黄杰香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