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奋斗百年路】1992年: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落闸蓄水

2019-11-12 12:00:46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咆哮的水流喷涌而出,形成巨浪汇入河流奔腾而下,高高的水雾升腾,远远就可以听见巨大的水声。相信见过天堂山水库泄洪情景的人们都会被它壮观的场面所震撼。

  据介绍,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谋划以来,经历了艰难的建设过程,最终于1992年落闸蓄水、并网发电。该工程列入了广东省“八五计划”重点水利建设工程,其包括一座总库容为2.43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和一座装机容量为1.95万千瓦的水电站,主要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

  曲折的建设过程
      龙门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县,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要保证粮食产量和安全,水利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龙门的水利设施十分简陋,防灾能力不高,农田灌溉以小土坡、草木坡和竹筒天车等简易设施引水灌溉。这些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无法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导致农民时常广种薄收。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龙门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靠群众的手力、脚力和肩力,还有一把锄头、两个粪箕进行施工,建成了龙门唯一一宗中型引水灌溉工程——龙平渠。龙平渠渠道全长105公里,担负着龙城、龙田、平陵、龙江4个镇街6.74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受益人口近10万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高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旗帜,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固了农村水利的基础设施。在此期间,龙门县也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水利工程:1964年兴建七星墩水库,1975年兴建白沙河水库和梅州水库,还有一批小型的提水工程、河堤工程、引水工程相继上马和建成完工,为龙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同期建设的水利工程当中,值得关注的还有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据资料显示,1971年到1974年,惠阳地区水电局对天堂山峡谷三个坝址进行地址勘探。1975年1月,龙门划入广州市管辖。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广州方面完成了项目的主体设计、文件编制和汇总等一系列的前期工作。一个造福世人的水利工程蓄势待发!

  1978年7月,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在众人的期待下开始筹建。次年7月,广东省第三工程局进场开展“三通一平”工作。1980年,项目的主体工程正式动工。遗憾的是,到了1981年,由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被迫缓建。

  成功落闸蓄水
      由于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是增江流域的控制性工程,与支流上已建成的白沙河水库、七星墩水库、梅州水库三座中型水库联合调度,可大大削减增江洪峰,显著减轻龙门、增城洪涝灾害。在广州市和龙门县两级政府的迫切要求下,工程于1987年11月恢复建设。

  1988年3月,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工程陷入半停工状态。1989年4月,省政府明确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由省水电厅主管建设。随后,电站土建工程开工、围堰截流、浇筑大坝坝体混凝土、引水隧洞动工……工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该工程还被纳入广东省“八五”期间重点水利建设项目。

  1992年8月25日,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落闸蓄水,在中共十四大召开之际,3台机组在10月18日完成安装调试,并经72小时试运行后并网发电投产。1993年,该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随后移交龙门县管理。

  建成后的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成为一宗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改善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包括一座库容为2.43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和一座装机容量1.95万千瓦的水电站,可使龙门县城免遭20年一遇的洪水威胁,改善增江流域中下游的防洪条件,保证12.68万亩的农田灌溉,新增发电量0.614亿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8月,天堂山水库管理局在省水科院的协助下,成功研制“天堂山水库大坝—电站—管理局远程遥测与管理系统”。该系统运用电脑新技术对水库雨量、水位、电站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自动监测,并输送到管理局的有关办公室。同时,该系统还与移动电话、手提电脑联网,使工作人员随时可以了解水库和电站的情况,随时可以发出调度指令。

  时至今天,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工程的建设,闪耀着老一代水利工作者的智慧。在一代代接力者的努力下,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将继续肩负重任,助力龙门发展。


作者:邬欣欣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