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奋斗百年路】2000年:全县划评老区村庄983个

2019-12-03 09:01:37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了解,到2000年12月,龙门县划定抗日战争老区村庄153个,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830个,老区村庄人口17239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3%。

  老区村庄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3%

  据《龙门县志》记载,龙门县从1957年开始评划革命老区。1957年、1963年先后2次评划革命老区,共评划123个抗日战争老区村庄。1979年后,又先后2次划评老区,1989年补划10个抗日战争老区村庄。1993年补划20个抗日战争老区村庄,评划830个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到2000年12月,全县划定抗日战争老区村庄153个,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830个,老区村庄人口17239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3%。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王庆元介绍,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集团在边远山区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和保护。当地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部队非常支持,甚至有些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革命队伍,所以这些地方就被划为革命老区。

  据介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遗址、遗迹308个,已经树立碑记的革命遗址、遗迹66个。纪念场馆6个,革命烈士纪念碑12座。列入革命烈士芳名册龙门县籍的革命烈士225名,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年龄最小的13岁,年龄最大的64岁。

  龙门县革命老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龙门县革命老区的形成,有几个重要因素:土地革命时期,在龙门县南部地区,叶剑英驻足麻榨东埔村,以远大的战略眼光播下革命火种;龙门县北部地区,地派、平陵山下村一带曾经留下红四师的足迹,在龙门县人民的心中刻下了“红军”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龙门县属于半沦陷的游击区。龙门人民和共产党的抗日队伍,既要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烧杀掠夺,又要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迫害。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龙门人民抗日的志气十分坚定。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小到大,从十几人的自卫队到后来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增龙博独立大队以及拥有500多人的7个民兵中队。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也涌现了“铲头坳伏击,土枪土炮打日寇”“夜袭四围,大刀砍日军”“江厦村击毙日军大佐”“石墩围痛打日本兵”等英勇抗日事迹。

  据介绍,解放战争时期,龙门是江北地区革命活动中心。中共江北工委、江北地委机关扎根在龙门。抗日战争胜利后,东纵北撤,留下43位武装人员隐蔽在龙门、增城、博罗等地的麻榨、正果、鳌溪、横河等地,同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紧密联结在一起度过漫长的“白色恐怖时期”;恢复武装斗争时期,中共江北工委将江北地区分为四个战略区,有三个战略区连结着龙门县。同时,龙门县是江北地区最早获得全境解放的县区。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攻克龙门县城,龙门县宣告全境解放。

  近年来,龙门县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老区经济不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部分老区成为了龙门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


作者:黄志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