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像蒙古包又像炮楼!解码龙门粮仓的前世今生

2019-11-26 23:18:23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龙门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县。为储存粮食,当地在不同时期建起了不同的粮仓。这些粮仓凸显着时代特色,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保存着这个城市的美好记忆。如今,在国家粮食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下,旧时的粮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化、智能化的粮库。日前,记者跟随县粮食局办公室主任邓国雄的步伐,探寻昔日粮仓的踪迹以及今时粮库的发展情况。

  ■50年代:苏式仓

  仿照前苏联模式而建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还没有正式的粮食仓库,只借用圩镇中较大的民房或农村的祠堂庙宇作为粮仓,点多分散,且虫、霉、鼠、雀为害严重,储粮条件差、难度大。

  为解决征收公粮仓容问题,1952年,龙门县在县城建起第一座仓库,容量为1500吨;1953年,在永汉建起第二座仓库,容量为1200吨。据老一辈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中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在粮仓建设上,中国粮食部门也引进推广了苏联的储粮仓,俗称“苏式仓”,而上述的两座仓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

  位于龙城街道城内路的龙城粮所,至今还保留着这种苏式仓,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虽然墙壁泛黄,但依然巍然耸立。邓国雄介绍说,苏式仓的特点是比较低矮,瓦面和中部有木头支撑,顶部覆盖着机制青瓦,墙体由小型青砖砌垒而成,但这种粮仓跨度大、檐口低、占地面积大,不便于区分粮食品种,而且吸热性能高,积热后不易散发。

  据了解,苏式仓是根据苏联的气候条件设计的,苏联的气温常年相对较低,而龙门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却高温不断,把苏式仓照搬到珠三角地区所用,就有缺陷了。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龙门县为解决储粮问题,兴建了砖木瓦房仓库和平顶仓库。

  ■70年代:圆顶仓

  远看宛如蒙古包

  在苏式仓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各地开始兴建圆顶仓。如今,在平陵粮所内依然矗立着5座并排的圆顶仓。这些圆顶仓直径12米,高10米,主要是砖瓦结构。其造型独特,近看让人联想到炮楼,远看宛如蒙古包,俨然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进入仓内,可见粮仓的顶部为双层结构。“外层顶部由砖瓦构成,用于隔热和防水,内层顶部则是水泥结构,主要对粮仓内部环境起到了密封作用。”邓国雄介绍,储藏粮食,最怕的就是遇到发霉、虫鼠雀害等。这种圆顶仓上面装抽风机,下面开通风口,由于是圆形结构,仓内空气形成负压,通风效果好。另外,圆形粮仓也相对容易对付虫鼠雀害,而且便于机械化作业。

  据了解,在龙门同一时期建设的圆形粮仓基本都是这种结构,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占地面积小但容量大,一个可以储存300吨左右的粮食。记者还观察到,在每个圆顶仓外面都有一条楼梯,楼梯接口有一个向粮仓内延伸的方形平台,约有3米高,作为便于农民搬运粮食的中转平台。

  在上世纪70年代,类似的圆顶仓在各个乡镇随处可见,但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如今大多圆顶仓已不再储粮,或长期空置,或出租用做厂房,或存放其他物资……而记者在平陵粮所所见的5座并排的圆顶仓,直到2018年还担任着存储县级储备粮的角色。

  ■90年代:丰利粮库

  因“九五”建库计划而建

  据史料记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龙门县陆续兴建水泥青砖混合结构仓库,仓内以散堆为主,墙壁和地板均用柏油防潮。1987年,龙门县自行设计的轴流风机,成为全县所有新建仓库的机械通风设备,而且所有粮仓要采取壁坑密闭熏蒸杀虫、电子测粮温等方法,以确保粮食安全。

  为了逐步改善仓储条件,1997年,省、市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下达了“九五”建库计划,由省、市、县、企业共同出资,安排龙门县在“九五”期间建设一座粮食储备库,即2001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龙门县丰利粮食储备库。该粮库位于平陵街道杨平路旁,按照省考核建库规模3500吨建设,建有3座平房仓,建筑面积共1035平方米。

  2002年,市、县继续对丰利粮库加大投入,新增药库、修建道路、改造办公楼、完善水电设备,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记者在现场观察到,该粮库尽管有多年历史,但其内外墙、通风设备等设施均保存完好。

  与此同时,龙门县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危仓、残仓进行加固维修。这些粮仓经过数十年的岁月洗礼,防潮能力逐步下降,甚至有些出现瓦面漏水、墙体开裂的现象。2000年,全县共有仓库93座,总仓容量为41000吨。

  ■新世纪:智能化粮库

  为推进“粮安工程”而建

  为全面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国家粮食局提出实施“粮安工程”战略,要求各级粮食部门按照“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的要求做好该项工作。

  为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龙门县在平陵街道金龙大道旁建成一个首期2万吨仓容的粮食储备仓库。该粮库占地面积24亩,总投资2000万元,于2015年3月动工建设,2017年9月完成综合验收工作并投入使用。

  邓国雄介绍,龙门县粮食储备仓库在建设过程中扩大了仓容,融入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质量和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化粮食流通网络和体系。它主要负责地方储备粮的收购、储备、轮换、销售,担负救灾、救急、平抑市场粮价的职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龙门县粮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龙门县粮食调控的后备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该粮食储备库新建的2栋平房仓,积极汲取了国内先进的粮食“四散”(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储运技术,采用了以谷物冷却机、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粮情检测为主要内容的4项新技术,实行计算机系统控制和现代化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仓储技术的进步,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使龙门县粮食仓储设备和技术现代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邬欣欣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