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以“技”脱贫的龙门城西村

2020-08-08 16:11:15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从龙门县城出发,转过几条喧闹的街道,进入了一片宁静地带,平坦干净的路面,别出心裁的一排排绿化树,让人误以为走进了风景区,但不远处的稻田和木篱笆却透露出这是一座村庄,再向前行驶,一块硕大的石头写着:城西村。

  2016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的城西村,其村容村貌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之前,进村的道路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的土路。如今,270盏太阳能路灯、近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6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40KW光伏发电项目、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小山村的功能变得如城市般齐全,村民的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而一系列改变的背后,是城西村“两委”和帮扶单位共同努力的成果。

  建筑工匠变身“正规军”实现以“技”脱贫

  城西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金宁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市住建局对城西村进行对口帮扶。这四年里,城西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整个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全村共有38户贫困户,精准扶贫人口有128人,全部达到了“八有”“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

  走在城西村的乡间公路上,随处可见别致的花草景观和墙绘壁画,加上乡村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实际上,走近景观后仔细观察,景观虽然大多是简单绿化和废旧瓶罐的再利用,但却显得匠心十足,颇具意境。

  这些景观的设计思路来自城西村人,材料也来自城西村,村里有很多手艺人在从事木匠、建筑、装潢等工作,技艺精湛备受赞誉。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村民的辛苦并没体现出应有的“工匠价值”。

  “我们局针对城西村工匠比较多的特点,利用我们的行业优势,帮助他们成立了建筑工匠协会和工匠协会党支部,连续2年对工匠进行建筑知识的培训,其中有19户贫困户在协会里面。他们通过培训和考核拿到了广东省颁发的工匠培训合格证,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保障了就业稳定。”王金宁说。

  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成立后,打造了标准化的办公场所——“匠心驿站”,让多年“散兵游勇”的村民工匠有了“根”。

  据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会长谭永林介绍,协会自成立后,就开始把村民和贫困户组织起来,在市住建局的统筹下,引导村民和贫困户学习各类知识。原来的工价是200块钱一天,现在都提高到300至400块钱一天,收入水平都提高了。

  如今,在协会的培养下,城西村100多名建筑工匠变身“正规军”,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建筑工匠返乡,在“家门口”承接乡村建设工程,真正实现了以“技”脱贫。

  抓住契机建成2000亩高标准农田

  对于城西村而言,山多地少,种植产业发展缺乏资源。如何把有限土地盘活,是该村建设的另一大课题。为了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帮扶单位和村干部瞄准了龙门建立丝苗米产业园项目的契机,几经协调和沟通,城西村获得了该项目建设主体之一的龙门县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将村里有限的耕地进行集中打造,建成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

  2019年初,城西村和该合作社达成了协议,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标准化种植有机水稻,并免费提供全部农用物资,稻谷收获后统一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在此基础上,城西村给予完成耕种任务的种植户纯收益10%的政策奖补。一时间,村民们劳作的积极性被调动,纷纷踊跃参与,年收益显著提高。

  “以前的贫困户种养规模小,因为没钱赚,够自己吃就行了。加入农业合作社之后,村民种田收入增加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火生说。

  据了解,村民陈振兴家耕了6亩田,一年大概有7000斤收成,价格约130至135元每100斤。家庭收入主要靠耕作、耕田,有时会出去打下日工。现在得到帮扶单位的帮助和支持,生活过得比较好了。

  “以前没什么做,耕田收入又不多,家具都是用朋友不要的,没钱买。现在自己有钱了,与之前的生活天差地别。帮扶单位的同志和村干部经常都入户走访,了解我们的生活、就业等情况。”村民汤健龙告诉记者。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扶贫单位和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党支部书记各有优势,各有分工。驻村第一书记输出了资源、政策和点子,而村党支部书记则侧重于发挥村民的组织协调作用,双方的密切协作成就了城西村今天的成绩。他们和谐互补的相处方式,充分发挥了两者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抓住工作重点,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合力。

    据陈火生介绍,2019年,城西村38户贫困户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180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3万元。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期间,我们也没有停止帮扶的步伐,2020年筹集了50多万元,和村里一个合作社进行园林苗木种植,占地50亩、总投资109万元,合作期为10年,预计总收入是190多万元,按照50%分成,村集体收入每年能增加9万多元。整个园林项目可以提供10个就业岗位,我们将优先保障贫困户的就业。”王金宁表示,下来他们将整合村里现有的产业,香蕉园、青枣园、绿化美化苗木基地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党建的引领下,城西村一道道难题被有效化解。整个乡村形成了向上、向前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作者:罗谷,刘铤,刘智枫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