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龙门茶农开发桂圆红茶打造特色产品

2020-07-15 23:15:46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烈日炙烤,热浪袭人。在人们恨不得躲进冰箱里避暑的时候,远在龙江镇石下村坑田村小组公大坑茶山上,茶农刘柏光夫妻俩仍冒着烈日在茶山上采摘茶青。从早上6点到中午11点,为了及时采收茶青,夫妻俩汗流浃背坚持了5个小时。

  为了保证茶青在最好的状态下被炒制成茶,回到家后,刘柏光迅速将所采收的茶青放置在簸箕上晾青,不敢耽搁片刻功夫。而在另一边的厨房,刘柏光的妻子刘国妹也抓紧时间,用柴火烧热的生铁锅再次炒制此前做好的茶叶半成品。高温铁锅里,刘国妹的双手快速灵动地翻炒着茶叶,通过高温炒制给茶叶提香。在不断的翻炒中,淡淡茶香逐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重拾宝贵资源,发展路溪山茶

  “虽然现在有机器可以代替人工炒茶,但是为了保存传统山茶的‘锅香味’,我们喜欢用土灶铁锅来炒茶。这样炒出来的山茶味道醇厚回甘,香味馥郁。”刘国妹说,手工炒茶全靠师傅经验,经验老到的炒茶师傅,双手一抓就能准确拿捏炒茶所需的时间、温度、湿度等“火候”。从2013年到现在,刘国妹坚持手工炒茶已有7年,从一开始炒茶被烫得满手泡,到现在在100摄氏度高温的铁锅里炒茶也面不改色,早已练就了一双“铁砂掌”。

  据了解,刘柏光和刘国妹夫妻俩都是本地人。作为茶农,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一切只为了做出一杯好茶。而在刘柏光心里,做好“路溪山茶”更是一种情怀。坑田村小组种茶历史已久,目前共有茶农6户。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下放到该村插队的知青就从云南引进了“云南滇红”茶树树种,深深扎根在坑田村小组公大坑这块山清水秀的地方。而市面上流通的路溪山茶基本来自于公大坑这块土地。

  “公大坑的茶场以前是由大队管理的,最初的时候路溪山茶每斤卖到5元,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不是一般人能够消费得起的。”刘柏光说,以前路溪山茶在龙门小有名气。但是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公大坑的茶场成了锁在深山里的“金宝宝”,日渐凋零。

  1989年底,刘柏光承包了8亩茶场,砍断茶树,先后改种柑橘、粉蕉、荔枝、龙眼,均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对于未来的发展,历经磨难的刘柏光感到很迷茫。2013年的一天,刘柏光发现,那些被自己遗忘在承包山上的老茶树桩依然顽强地生长着新枝叶。这些新生的枝叶仿佛一道光划破了迷雾。“当时我就在想,路溪山茶这么好,我为什么不能重拾前辈们留下的这些宝贵资源呢?”刘柏光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于是,夫妻俩马上行动起来,清山、修理、抚育茶树等,忙得不亦乐乎。

  有意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我们这里出产的山茶质量是不错的。除去自身品种质量过硬外,外部因素的影响也特别重要。好山好水出好茶,公大坑的生态环境独具优势,空气、气候、土壤、水质、地形等都非常利于茶树生长和茶的品质提升。”刘柏光认为,喝茶就是喝健康,不能为了产量而忽略了茶的本质。因此,在茶树的种植管理过程中,他们均坚决采用纯生态种植繁育。

  要想出好茶,制茶的手艺是关键。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喝到家乡的好山茶,刘柏光一直致力于路溪山茶制作工艺的研究,不断外出学习制茶技艺。2016年,因为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刘柏光到博罗县购买制茶设备,在试机的时候,自家茶场产的茶青得到了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会长的认可。正是在那一次,刘柏光学会了红茶的制作。

  “一直以来,路溪山茶的制作都是做绿茶,而我做的红茶在路溪尚属首例。”2017年,刘柏光带着他所生产的茶叶参加了第三届博罗春茶推介会“圣源杯”斗茶比赛,获得了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颁发的优秀奖。

  目前,刘柏光的茶场种植面积共20亩,年产干茶600-700斤,年收入近20万元。2018年,他注册了茶叶商标“路溪公大坑”,走上了品牌化发展道路;2019年,他成立了“惠州市龙门县景升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6名社员发展路溪山茶种植销售。下来,刘柏光还计划为其茶叶开展有机产品认证,也希望自家茶场能够往农业观光旅游方向发展,做成科普实践基地,让城里的人和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了解到茶叶是怎样做出来的。

  计划开发桂圆红茶,打造当地特色产品

  酒香不怕巷子深。日前,刘柏光生产的红茶还引起了龙江镇甘坑村驻村第一书记许格胜的关注。“石硖龙眼是我们甘坑村的王牌产品,而公大坑的‘路溪山茶’也很有名气,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设想,把石硖龙眼干与路溪山茶中的红茶结合起来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桂圆红茶’,通过两种拳头产品的强强联合,打造龙江独一无二的特色产品。”许格胜表示,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实施当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面向市场发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坑田村坐拥如此优质的绿水青山,这里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坑田村绿水青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刘柏光觉得,“茶叶”正是这两者转化的媒介。“我们知道,龙门正致力于发展‘大山经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所以我们发展茶叶种植也是很有信心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为龙门的茶产业发展道路铺下一块砖,让后人在这条路上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作者:沈知尚,刘月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