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龙门抗日名村石墩围计划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产业

2020-07-27 21:32:36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1944年7月6日,一支1000余人的侵华日军,从龙门县龙华大鱼潭取道路溪向博罗横河方向侵扰,途经茅冈乡(今龙江)石墩围时骚扰群众。当地群众在爱国乡绅刘其敬的率领下,击毙日军100多人。龙门当代书法家李林根一首七律《英雄石墩村》道尽了龙江镇石墩围村民齐上阵三退日军进攻的人民抗日斗争英雄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日前,龙门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再访龙江镇石墩人民抗日斗争旧址,从这一场轰轰烈烈、堪称传奇的抗日战斗中重温抗战历史,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

  石墩人民英勇反抗三退日军侵扰

  从龙门县龙江镇往路溪片区方向驱车行进大约10分钟,在龙江村的村道旁依稀可见一座年代久远的客家围屋。围屋门口一座“石墩围村民抗击日军遗址”碑告诉人们,这里就是石墩儿女奋起反抗日军欺侮,掀起人民抗日斗争的旧址。

  据《中国共产党龙门县地方史(1927-1949)》记载,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增城向博罗方向调动的日军,经永汉到达龙华后分三路(黄山水、田背水和大鱼潭),取道路溪向博罗横河方向窜扰,其中从大鱼潭上龙江路经石墩围的有1000余人。日军到达石墩围前一天,爱国乡绅刘其敬回到石墩家里,当天便与村民开会,议定若日军侵犯本村,则坚决抵抗。该村有高而厚的围墙,四角有炮楼,既可居高临下目睹一切,又可在每一个角度射击敌人,易守难攻。全村有18支步枪、8支短枪、4支台枪和1万多发子弹。村民分守四角炮楼,约定刘其敬指挥枪一响,全村即投入战斗。

  当年7月6日早晨,住在村前的村民刘珍云喂马时发现日寇向石墩围进迫,他立即叫子女入楼阁向守备人员报告。守在前右炮楼的村民刘全安等人看见7个日本尖刀兵跑到宅前,拼命拍打炮楼大门,并大声嘶叫。

  当时刘其敬在楼上,当即写了“路过此地,不要骚扰百姓”的字条放了下去。日兵看后,毫不理睬,继续嚎叫敲打大门。未参加会议的刘全安,不知道要待刘其敬指挥枪响后才能开始战斗,立即开枪把拍门的一名日本兵击毙。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遭到打击的日军,三次组织兵力进攻石墩村。第一次,一名军官挥着指挥刀,领着一小队日军冲向前左炮楼。村民刘炳光将指挥官击毙,日军退回。第二次,日军改用迫击炮轰击,村民凭借厚墙和射击孔,进行反击,日军再次被击退。遭重创后的日军,跑到村外竹林扎了许多竹梯,组织了三四百人的部队,开始了第三次反扑。在刘其敬的指挥下,石墩村男女老少一起参战,直至将日军击退。

  激战持续到当日下午2时,日军调回已开至路溪黄泥坳的两门无后座力平射大炮,配合迫击炮、轻重机枪,组成强大火力,向石墩村发起总攻。敌人三发炮弹,把后左楼阁及一侧围墙击破。日军从围墙击崩处蜂拥而进,刘其敬及助手刘亚焕各持手枪,分别指挥前右炮楼和后左炮楼抗击日军。村民们也受其感召,村民拿起刀、斧、锄头与入村日军进行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血洗全村。刘其敬、刘亚焕先后中弹牺牲,村民刘炳光、刘日魁等也相继战死。当天下午3时多,石墩围失守。

  傍晚,邻村六子园村增援的枪声响起,日军以为是我方援兵赶来,仓惶离村。此役,日军被击毙100多人,石墩村民6人在战斗中牺牲,9人中弹死亡,25人惨遭杀害,9人被捆绑拉夫。其中,刘其敬和刘日槐两户被杀绝。全村被毁房屋47间,损失财物难计其数。

  1947年2月26日,为了铭记历史,龙门当局在县城东较场(现东较文化广场)为石墩围抗日建立纪念碑,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题词“忠烈可风”。此碑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我和家人躲在自家床板底下不敢发声,害怕极了。”今年89岁的村民刘观火亲身经历了石墩围抗日血战。年仅13岁的刘观火亲眼见证石墩围失守后日寇的残忍行径。

  “日军进村后,兽性大发,将村民押至禾坪分列跪下,用刺刀刺,枪托撞,锄头击死跪着的村民,禾坪鲜血流淌,惨不忍睹。”刘观火表示,其父亲当时也被日军抓至围内禾坪,被日军用枪托撞至头破血流,所幸最终以诈死逃过一劫。

  计划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漫步在石墩围抗日斗争旧址的围墙边,凝视着沧桑的残垣断壁,抚摸着围墙上的斑驳弹痕,耳边仿佛听到隆隆的枪炮声,眼前依稀弥漫着战火的硝烟。斑驳的残垣断壁时刻警醒人们当年抗日斗争之激烈,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经历血战的前辈大多已离我们远去。但刘其敬及一群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值得后辈永远铭记。2015年,龙门县人民政府在石墩村树了一座石墩围村民抗击日军遗址碑。近两年,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关工委等相继在此挂牌,确定石墩围为“龙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龙门县石墩围民众抗日遗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石墩围的保护和发展了。”龙江镇龙江村村委委员刘杨明说,从2014年开始,在龙江镇党委政府以及扶贫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龙江村在石墩围开展了抗日遗址的修整、复原工作,并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持续开展石墩围人居环境整治,清理了一些烂屋地、卫生死角等。

  “目前保留下来的战斗遗址尚存7000平方米左右,在县、镇、村三级的帮助和支持下,从2014年开始,先后投入了近60万元对遗址进行整理和修复。”刘杨明表示,通过落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个石墩围乃至龙江村的环境有了很大转变。

  刘杨明说,无论是枪炮肆虐的残垣断壁、斑驳弹痕,还是日寇火烧的屋梁,无不以直观的物质形态,展示了石墩人民英勇抗日斗争的历史。而这些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正是抗战历史的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抢救、修复、保护、研究、利用有价值的抗战遗址,能够给后人留下丰富生动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参观及对抗日英烈的凭吊,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重温抗日历史的过程,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教科书。

  “我们希望与政府一起,把这个遗址打造成教育后代、感化后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遗址。”刘杨明告诉记者,目前龙江村村委会已在扶贫单位的指导下开展石墩围红色教育基地旅游发展方案,希望以这处遗址为基础,村民以土地入股,统一流转土地,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新农村。“目前我们已有80亩土地可供流转,期待社会资金注入,引入发展项目,活化石墩围抗日斗争遗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现在的石墩人已大多在石墩围周边盖起了房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而在石墩围旁边穿过的广河高速公路也告诉人们,正是过去抗日英烈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安定繁荣、快速发展的幸福生活。我们当铭记历史,奋力前行。


作者:沈知尚,黄志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