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追寻红色足迹】革命老区芒派村:村民踊跃入党 英勇无畏抵御敌寇

2021-05-22 22:51:19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刘泳怡是地派镇芒派本村人,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成为芒派红色村的一名讲解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愿意回到偏僻的小山村工作呢?其实是受到了外公的影响。

  据介绍,刘泳怡的外公今年85岁了,是一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外公自幼生活在芒派村雷公背村民小组。作为雷公背红色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他经历了日寇入村、龙从人民保乡队建立、国民党反动派焚烧祠堂等众多历史时刻,也是他们村第一位提出无偿出让屋地的村民。听说红色村党建项目需要用地后,他不但将自己的3间老屋地无偿捐献出来,还积极劝说周边亲戚好友参与到用地捐献中来。他的行为、他的思想对刘泳怡影响很大,她想要成为像外公一样的共产党员。

  据史料记载,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进入了花县(今广州花都),并宣告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由叶镛、徐向前等领导的红四师于当年12月19日经从化良口、吕田转战龙门地派,首站就到了地派镇地派村,于次日进入龙门县城并进行改编。红四师后来途经平陵白芒坑并休整,于12月29日离开龙门向海陆丰进发。

  据芒派村记载的革命斗争史所述,在解放战争年代,芒派村是革命力量活动和发展的主要地点之一。解放战争时期,芒派村为龙门县高明乡第三保所辖,位于龙 (门)、从(化)、新(丰)三县边境,与从化吕田镇塘基背村相邻。

  1942年夏,在中共塘基背支部书记巢德粼的活动下,先后发展了雷公背村的刘李养、刘德崇和刘作燕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建立了雷公背党小组。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重压下,当地群众依然踊跃入党,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反抗运动。截至1949年10月,该村登记在册的中共党员有52人,为全县之最。

  早在抗战时期,雷公背村就成立了农民协会。到1948年,全村参加农会的共有190多户。在农会的领导下,贫苦农民向地主等展开了减租减息、分田废债等斗争,破开地主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和送给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雷公背村还建立抗日自卫队,到1947年,在建立雷公背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高明乡第三保民兵中队成立了,1948年春成立了两个民兵分队。民兵队伍协同部队作战,开赴新丰县清水坑破地主陈万丰粮仓,1948年6月,民兵参加了攻打伪高明乡公所“万书楼”的战斗,1949年7月随主力军解放龙门县城。

  在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全村有8名革命烈士……如今,在芒派村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润的红色土地上,仍保存着诸多红色革命遗址。

  近年来,为充分保护和利用芒派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地派镇党委、政府用心打造芒派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着力抢救好、修复好这些红色遗址。芒派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包括挖掘保护好芒派村红色遗址,保护和修复失修破损严重的革命遗址,收集、整理民间收藏的革命斗争史料和烈士遗物,挖掘、研究民间流传的革命故事,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场景复原等。2019年12月13日,地派镇芒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成通过检收。

  芒派村村干部罗荣华说:“由于上级重视,以及村民、镇政府、县财政的资助,我们将革命老区村庄打造成为红色村,具体修建的有核心区、展馆、红色课堂和烈士墓地。”

  据悉,目前,芒派村被省委党史研究室登记、认定的革命遗址有龙从人民保乡队活动旧址——雷公背村祠堂、芒派村革命烈士纪念墓。还有大岭头战斗遗址纳入广东省革命遗址重要线索,有待进一步保护利用。这些遗址保存完整,具有明显的区位、资源、文化优势,对人们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运动有优越的历史条件,对于激励人民爱国爱党以及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芒派红色村展出50多幅雷公背红色连环画,鲜活直观地展示了雷公背村及其周边群众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英雄故事和革命历史。

  一幅幅连环画让每一个参观者都直观地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组织在这里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共产党员和英勇的人民始终坚守信仰、永守初心,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估量的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胜利。

  据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芒派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持久地开展革命斗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出色地完成了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龙门革命斗争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成为后人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芒派村乡贤刘楚平说:“红色村的建成后,对整个芒派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整个芒派村的村容村貌发生变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通过红色村的建设,打造红色品牌,可以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在乡村振兴方面,年轻人也将更有作为。”


作者:罗谷,刘铁军,黄志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