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追寻红色足迹】麻榨村民冒险把电报机藏棺材内 用命护好革命“眼睛”

2021-05-10 08:49:51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革命战争时期的麻榨镇东安村官厅,是个革命活动活跃地区。这里流传着许多感人的革命故事。

  1946年6月,东江纵队即将北撤。为了保障东纵北撤后革命斗争的需要,东纵北撤前除了留下一批革命斗争经验丰富、政治立场坚定的骨干分子外,还留下了一批枪支弹药和一部电台。按照“保存力量,保存骨干,长期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斗争方针,留守人员全部停止组织活动,分散隐蔽,枪支弹药、电台也分散掩藏。

  官厅是革命活动活跃地区,群众基础好,而且山高林密,便于躲藏。经商量,大家一致决定把武器、电台分散掩藏到官厅,一部分留守人员也分散隐蔽在官厅。东江纵队北撤前的一个夜晚,在官厅村一间隐蔽的小屋内,东江纵队北撤后留在江北地区坚持斗争的武装分子正压低声音讨论着人员隐蔽问题和枪支器材等物资的掩藏问题。

  电台的隐蔽问题上,在大家陷入沉思的时候,麻榨镇东安村官厅村民、地下党员谭容昆主动提出由他来掩藏电台组件和电报机,并提出掩藏计划。谭容昆的父亲、母亲和弟弟非常支持共产党开展活动,他家还是游击队活动的联络点。谭容昆还帮助部队存放过武器弹药、粮食,有斗争经验。

  商量好计划后,谭容昆拎着一个皮箱从屋子后门走了出来。皮箱里装着部队的“眼睛”——电报机。他警觉地看了看四周,便匆匆隐没在深山密林中。他避开大路和行人,翻山越岭走小道回到了家。为保证电报机的安全和性能不受损,谭容昆将它用层层油毡布包好,藏在自家猪栏楼阁上存放的四副棺材当中。按照当地农村风俗,为上了岁数的老人预先准备棺材叫做“上寿”,一般人不敢乱动。就这样这部电报机便在棺材中生存了整整一年半。

  在这一年半时间里,国民党进行过两次残酷的“清乡围剿”,对江北地区发动过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虽然谭容昆家几经大肆搜捕,但得幸于谭家的积极掩护和谭杰声、谭耀桓、陈柳媚、谭提带等“堡垒户”的默契支持,电台从未被发现。

  “把无线电台藏在这间屋,楼上放置了棺材,用竹柴堆满棺材,把窗户有明光的地方全部拆掉。国民党来到这间屋楼下,看到屋黑乎乎,很多蜘蛛网,楼下有养猪的猪屎,臭烘烘,他们在门口看了一下就走了。”谭杨昆说。

  后来,在一次反“清剿”战斗中,谭容昆壮烈牺牲。当时年仅15岁的弟弟谭杨昆主动担起保护电台的重任,和国民党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7年底,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派陈焕楷回江北建立电台。他得到消息辗转找到了隐蔽在深山的谭家。当他看着从夹墙翻出来完好无损的电报机时,万分激动地握住了谭杨昆的手。

  随着这部电报机清脆悦耳的“嘀嗒嘀嗒”声,江北地区红色电台开始运作,部队开始抄收电讯,逐步培养队伍,建立起联络台、新闻台、训练班。从此,江北工委与香港分局经常保持联络,并收听新华社播发的中央指示,对指导江北地区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革命时期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隐蔽性,东安村官厅谭家的革命事迹一直不为人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偶然机会,这段历史才得以重现天日。

  东安村官厅村民小组村干部谭桂文说:“红色基因传承对我村的影响较大。村里每年年初一都自发去慰问‘堡垒户’。这个对年轻人触动比较大,对乡村发展助力较大。这一片都是响应镇委镇政府号召进行‘三清三拆’,村民工作较好做;村容村貌、卫生面貌较好,村里外出工作的人的家乡观念较强,很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建设。”

  “老一辈游击队员的事迹在村的影响比较大,激励着全体村民去学习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光荣传统,同时也对广大村民团结奋进有一定的影响。我们会把红色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东安村官厅村民小组村民谭炎军说。


作者:罗谷,刘铁军,黄志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