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追寻红色足迹】南昆山:华南解放斗争重要根据地

2021-04-10 09:28:31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基础上,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下辖9个支队、2个总队、7个大队。到抗日战争胜利时,部队发展到12000多人。1945年9月以后,东江纵队在军事上实行分区指挥,成立了江南、江北、粤北、东进4个指挥部和大亚湾海上独立大队、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江北指挥部活动地区位于东江河以北,包括增城、龙门、从化、博罗、番禺北部、清远东部、河源、花县等地。指挥员是周伯明,政委为陈达明。政治部正副主任分别是饶璜湘、梁奇达,参谋处主任是罗章友。江北指挥部下辖东江纵队第四支队、直属民主大队、解放大队、罗浮大队、增龙博独立大队、桂山大队。1945年冬,珠江纵队的一部分转战东江,后编入东江纵队。截至1946年1月,东纵江北地区拥有武装600人,中共党员有380人。地方党组拥有党员640人。

  1945年11月,广东区委及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迁往江南,成立江北地委,书记是陈达明,副书记是周伯明。1946年7月至8月,撤销江北地委,实行特派员制。特派员是谢鹤筹,副特派员是欧初,辖区及隶属关系不变。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2583人北撤山东,于7月5日抵达烟台。北撤之前,中共中央电告广东区委及尹林平,作出“计划分散坚持”的指示。广东区委据此在广东全省分11个地区,留下3070名武装人员进行隐蔽斗争。

  今年93岁的老同志叶方就是当年留下来、以泰美茶楼伙计身份作掩护进行隐蔽斗争的武装人员。说起当年的隐蔽情况,叶老依然记忆犹新。

  叶方介绍道:“1945年,我是江北支委部交通总站的一个武装交通员,专门送那些部队领导过江的,从北到南,穿过整条东江河。后来政委找到我,说想找个人去茶楼做伙计,主要任务是收集情报,当时我不知道他的目的是考验我,我就答应了,后来去了3个月左右。当时茶楼很复杂,很多人聊天,说广东游击队又去山东了,去山东北撤。我听到部队北撤,我怎么办?又没人通知我,我到底是复员还是留下呢?后来才知道,部队下了命令,留下的同志在两、三个月内不能下山,要等通知。当时我不知道,我在茶楼。部队走了之后,当地反动头目出来在解放区抢东西,杀我们的同志,当时地下党有些还没有走,在等情况、等指示。后来,留下的同志可以下山了,就组织同志保护解放区,把反动头目赶走。他们在保护解放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历时8个月的隐蔽斗争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困难岁月。但是,困难并没有熄灭坚强的江北战士恢复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在“反三征”的旗帜下,这些星星之火又在江北发展成为燎原之火。1947年1月,武装小分队击毙了从化良口区区长邓中台兄弟;2月23日,攻打从化石坑乡公所,破灵山粮仓;3月12日,袭击龙门永汉警察所,破隔沥粮仓及新区的振东粮仓;3月25日,破地派圩显记集中仓和湖心徐家祠分仓两处粮仓。国民党政权大惊失色,由增城、龙门两县县长率县警队千余人前来清剿,当时一支回防小分队在永汉低冚村遭到战士们的伏击。此次伏击战,战士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扫敌人的锋芒。江北战士破仓分粮,解决了群众的饥饿之急,也点燃了恢复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

  江北地区位于广州北郊,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共广东区委为加强对江北地区的领导,于1947年3月决定撤销广州市郊二区对江北地区的领导,组建中共广东江北地区工作委员会,辖区及隶属关系不变。至此,江北地区的隐蔽斗争阶段遂告结束。

  中共广东江北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47年3月。工委书记是黄庄平,副书记是黄佳。江北工委成立后,于1947年4月底在南昆山观音潭召开了工委扩大会议,决定统一领导,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建立民兵、农会,持续开展“反三征”、破仓分粮、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

  今年92岁的老同志曹直,温文儒雅,流露出书生气质。他当年就是在江北支队政治部教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唱歌的文化教员,后来又成为大众报社的记者。

  “江北搞得比较轰烈的是1947年初的开仓分粮。那些粮站,实际就是现在的民居。我听到那些人说,当年开仓的时候,最初就是打死几个守卫兵,把门打开,大家都来挑谷子,后来成千上万个人涌进来,就拆了屋顶,爬进去挑。开仓分粮搞得很厉害,因为老百姓没饭吃,想着反正都是要饿死了,既然有人开仓那就肯定要去拿的,开仓分粮也是一个高潮来的。”曹直说,他回忆起这件事情,认识到就是开仓分粮解决了部队的问题,也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

  南昆山作为江北地委的创建地,作用和贡献逐渐显现,成为江北地委根据地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南昆山地域优势明显,除了地域宽阔,地形复杂、植被茂盛、山深林密之外,还被增龙地区中共基层组织环绕着。南昆山可以保护战斗人员安全,让他们可以隐蔽求生。江北地区武装队伍的阶级觉悟高,革命意志坚强,受党的教育多年,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考验和锻炼。在敌我力量比较悬殊的情况下,他们在南昆山休养生息,山水、峰谷、野洞、茅寮都是他们开展战斗的可靠基地。

  曹直介绍道:“整个江北地区的运作都是在南昆山这里指挥的。那时政治部就是一个电台,日夜收发电报,在1947年建立了新闻台,主要发新华社公布的电报等。有报社,有电台,已经初具规模。选择在南昆山,我想国民党就不敢进来,再多的兵来,都要有来无回。有一次国民党包围我们撤退,我作为文化教员,领导黄庄平叫我快点撤退。”

  1947年3月成立江北工委时,形势严峻,我方力量薄弱,武装力量仅百余人,后来逐渐发展壮大,但仍需对敌人保持高度警惕。

  今年92岁的老同志叶发,当年是江北支队政治部警卫排排长。在他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当年精明干练的模样。

  叶发说:“司令部地点是在南昆山上坪尾横坑纸厂,有电台、办大众报宣传的油印室,还有政治部、司令部。我的职务是警卫排排长。当时配备1挺机枪, 机枪班12个人,步枪班各9个人左右。那时候最艰苦,没得吃没得穿,又冷,白天要放哨,晚上也要放哨,两个小时一个班。子弹都没几颗,一条步枪也就10颗8颗子弹,一串子弹以为很多子弹,实际上是伪装,拿竹子插入子弹袋装成很多子弹,实际不够10颗子弹,一条机枪也只有2排子弹。吃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有时喝粥,有时吃芋头、瓜这些。人的思想要坚定,就要教育。我们就要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所以吃没得吃也要捱,打仗牺牲流血也不要下火线,特别是党员要带头。教育大家思想要稳定,人的思想稳定了,基础就牢靠。然后抓军事训练,军事训练主要是放哨,怎样提高警惕,不要打瞌睡,晚上不要有火光,不要有声音,不要站起来。要学习射击,要训练怎么举枪举得好、举得稳当,怎样瞄准怎么击发。要观察周围的动静、人员流动、人员活动等。要保守秘密。当时锄奸防奸很重要的。警卫排的任务就是要保卫机关和领导安全。”

  从观音潭往北步行,不远处有一座山,当年那一带根本就没有人行道,进山就要带一把大砍劈刀,披荆斩棘才能前行。山的斜坡与地面形成80度左右的断壁,攀爬一段断壁后才能进入山坳,而纸厂就在这个山坳中。当年的纸厂有一些土坯围墙的房屋供人歇息,房屋旁则有一个人工挖掘的大池,类似当年的温泉池,供制纸时沤泡青竹之用。现在水池的形状仍隐约可见,这也足以证实该地应为当年的纸厂,是当年南昆山居民曾以制造土纸为营生的物证。离开纸厂再往前行约200米,地势比较开阔和平坦,天然地形成一片可供人栖息的处所,当年因来往的人甚多,也就出现了一条仅供一人通行的小路。小路的尽头出现了第一个茅寮,这就是江北支队政治部警卫排的驻地。

  1947年,上坪河排岗子、飞鼠岩、横坑、中坪十字水、炉下油坑、黄牛坪、雪花顶、上观音、下观音、金鸡奋、黄金坑、万马坪寨顶、乌坭下禾仓、花竹二坑、下坪西坑垅、蕉坑、东心蓬、三斗米、山猪坪、牛牯嶂、观音潭、磨谷田等处,都有部队驻扎过。这些充满乡土气息、带给人们亲切怀念感的地名,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山洞或一两间土坯茅草房,有的至今仍在沿用,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兴修水利等建设需要,已不复存在。尽管这样,但它们在当时确为中国南方的游击战争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罗浮山、南昆山为中心的江北游击区成为解放军解放广州的前进基地。1949年8月开始,江北地区出现了热火朝天的迎军支前高潮。同年9月下旬,东三支司令员黄柏在博罗黄麻陂与解放军的先遣部队胜利会师。解放军的一个侦察排,也抵达龙门县城,和龙门军民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随后,解放军分三路向广州进军,东三支部队也分三路配合行动,于1949年10月13日解放了从化、博罗、花县县城,10月14日解放了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东三支部队至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

  在华南解放斗争时期,作为中共江北地委和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根据地的南昆山,发挥了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南昆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因生态资源丰富,配套设施齐全,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广东省森林小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南昆山的村民,除了传承红色基因外,还精耕生态旅游,通过开办民宿、餐馆等,从南昆山旅游业发展中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苍劲葱翠的南昆山根据地将永载史册,简朴的纸厂、简陋的小茅寮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罗谷,刘铁军,黄志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