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龙门县库 > 新闻报道

【志道龙门】做棚:一席承载亲情的盛宴

2021-02-20 09:38:27 来源: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龙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珠三角热门的旅游城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心头好”。

  从农历正月初二到二月初,"做棚"习俗就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地的村落轮番上演:村民选定一个日子,备好美酒佳肴,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相聚,享受美餐,互叙友情,还邀请戏班、狮队等助兴,做棚日成为这些村落在整个春节里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村民们祭祀祈福,用美酒佳肴宴请亲戚朋友,欣赏文艺表演,祝福彼此新年万事胜意

  当日,村民们一大早准备好香烛、三牲等拜祭品,到村中的祠堂等地方,馨香祷祝,为新年祈福。整个春节,除夕是拜祭、庆贺的起点,做棚日则达到高潮。拜祭完毕,村民回到张灯结彩的家中,准备佳肴,等候亲朋到来。期间,通常会请戏班表演,或舞狮助兴。村民们敲锣打鼓、舞动醒狮挨家挨户上门道贺。

  为接待亲朋,村民们搭起棚子,这是做棚日最重要的活动场地。棚子有大棚和小棚两种。农家用草席、稻草和竹条搭起的叫小棚,旧时因交通不便,前来道贺的亲友还要带上过夜的棉被、席子等;大棚则是全村共建的,是全村村民和远方来的亲戚朋友观看戏班演戏的场所。

  中午,一年一度的做棚如期上演,各家各户喜迎各方亲朋,把酒话新春。下午,一些村民集中到祠堂参加每年举办的传统习俗“抢头炮”,它有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的意义。按照以往传统习俗,每年村里会选两条母猪来当“头炮”,凡是抢到“头炮”的村民就要把母猪带回自家里养大,待生出小猪仔,就参加下一年做棚“抢头炮”活动,这样代代相传。“抢头炮”习俗,寓意着来年鸿运当头,所以每个村民都会全力以赴争“抢头炮”。“头炮”会以一支炮竹为炮胆。“头炮”分为一、二、三等奖,一、二等奖为猪仔,三等奖为公鸡。抢到“头炮”者即可领取猪仔或公鸡。“抢头炮”是做棚的重头戏,它寓意着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的期盼,抢到“头炮”预示着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而到了晚上,村民会连续三晚邀请亲朋好友到祠堂吃饭,观看粤剧戏班做大戏。哪一户亲友客人最多,鞭炮最长,菜肴最丰盛,就表示哪一户来年最丰收,人丁、六畜最兴旺。因此,做棚一年盛过一年,一年比一年热闹。

  龙门做棚习俗,见于永汉、麻榨、龙华等镇。不过,龙门近旁的增城也有此习俗。这个习俗,与东江沿岸村落的会节以及各地的庙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成就龙门独特的年味。

  做棚期间,一些重要节日聚集,如上灯、元宵、龙抬头等节日,各姓族人的新年寄望尽在其中,展现不同层次的精神寄托,是一项群众参与性广、民俗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群众性民间传统习俗,是龙门旅游的一张名片,每年都有很多珠三角游客参与其中。

  龙门做棚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由最初与远方的亲戚朋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逐渐增添唱戏、看电影、办篮球赛等文体内容。有些游客也慕名而来,“路过的也有得吃”。

  目前,龙门做棚的主要组成形式有:舞狮拜祭祠堂;搭棚,请粤剧戏班做大戏;抢头炮(抢猪仔、抢公鸡);晚上在祠堂里或祠前小广场做棚聚餐;请电影队放电影招呼亲朋好友。

  龙门做棚习俗是承载亲情的盛宴,它传承着地域历史文化,也传递着一份重要的精神内涵——在做棚的欢庆中,融融的亲情在拉近。2018年12月,龙门做棚习俗入列惠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龙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