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文艺作品

惠州老宅旧事(节选)

2018-03-26 15:05:51 来源:惠州老宅旧事


繁华街道边静寂江宅

       说起惠州清末才子江逢辰,老一辈的惠州人是如雷贯耳,其写的“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两句诗,很多惠州人都耳熟能详。

江逢辰又被称为江孝子,在惠州西湖丰渚园,还有一个纪念其的亭子——江孝子亭。相比江逢辰的名气,其故居却是非常之低调。隐藏在桥东闹市中的江宅,大门很不起眼,如果不是门口挂着一块写着:惠州市历史建筑 桥东惠新西街江宅,很难确定这座外表普通的宅院就是江逢辰曾经居住的地方。

其实江宅所在的惠新西街,曾经是归善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

      惠新西街是惠新街的一部分。惠新街曾是惠州最古老、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水东街建成与发展起来之前,一直是惠州老县城一条主要的商业街。惠新街分为惠新东街、惠新中街、惠新西街三段,从东向西纵贯桥东,与水东街相连。惠新东街又称为东门街,惠新西街街口又称为西门口,惠新中街是原来的董公桥、县前街一带。惠新街这个名字是在1953年重新命名的。

      惠新街其中的部分街道始建于南北朝,完善于明朝,为惠州古县城的主要街道,当时的归善县县衙设于此街中段北侧白鹤峰下,因此位于县衙前的一条街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县前街。县前街建成后逐渐向东西两端延伸,明朝万历年间归善县城墙筑成后,县前街的东段被称为东门街, 西段被称为西门直街。县前街从始建起至清末, 一直是归善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县前街还是古县城的商业繁华区,在水东街兴起之前,县前街的商贸活动一直很繁华,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后来水东街扩宽以后,商贸活动慢慢兴旺起来,县前街一带的老板也逐步迁往水东街经营,县前街的生意变得有些淡,水东街的商业活动才超过县前街。

      当年江氏人家在繁华街道边修建房屋,或许也是喜欢这里闹中带静。

      江宅大门前是一块小空地,大门有一个小门楼,大门两侧的围墙比较高大,中间凹进去两边比较高,有些类似文官官帽的形状。据居住在江宅内的人员说,江宅很早就修建,具体修建的时间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是清代建筑物。

      踏进大门,迎面是一块屏门,人要从两侧进入到江宅的天井。天井的两侧是厢房。

      穿过天井,进入江宅的第一个大厅,第一个大厅还保留有一个基本完好原装的中门。整个中门是由4块门板组成,这个中门平时是没有打开的,人从两边的侧门进入后面的天井和房屋,只有比较特殊的客人来访,中门才打开。

从中门的侧面走进第二个天井,来到了二进大厅,这个大厅的地面还是原来铺设的青砖,大厅中间还有一个小门可通往后面。江宅整座建筑物的结构,是一座三进带厢房的大宅。

      据说,二进的东厢房,是当年江逢辰的卧室。东侧还有江逢辰原来的两间书房。

      最引人瞩目的是,两块砌在第一天井边的旗(桅)杆石条,石条有阴刻楷书,上面有写着:光绪十五年乙丑恩科乡试中式百二名举人,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会试中式第百九名进士赐进士出身钦点主事部山西司主事江逢辰恭立等字。当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就是根据这两块石碑,才确定这座宅院就是江逢辰的故居。据说,原来的江宅院的门口,还有很多栏杆和牌匾、石碑等,但后来都被破坏掉了。

      史料记载,江逢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江辟邪,二儿子叫江天禄。江天禄生有4个女儿,其中最小的江仕纺、江仕珠一直住在惠州,已过世。

江逢辰在41岁去世,他在惠州留下不少墨宝。

      建于1889年、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的碧滟楼,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的“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江逢辰所书。

      清末惠州著名人士张靖山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在归善县城兴建的一座玲珑别致的庭院桃园,其桃园正门上方的石碑——桃园,是江逢辰于清光绪二十六年甲子六月书写的。

      江逢辰和梁启超曾经在博罗龙华合撰了一副楹联:“仕作执金吾薄宦风尘久京洛;家住神仙窟开门朝暮见罗浮。”旁边刻“清臣仁兄同年雅属”;侧署“梁启超书”,落款是“江逢辰、梁启超敬赠”,还分别刻上了江逢辰、梁启超两人的印章。此联现仍保存在博罗县龙华镇太和村内的李国标家祠红石方柱上。李国标,博罗龙华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武进士,被朝廷钦点为御前侍卫,官阶六品。清光绪十八年(1892)辞官归故里。清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康有为、梁启超和江逢辰到罗浮山游玩,到李国标家做客。刚好当时李氏家祠竣工,李国标希望他们为家祠撰联, 江逢辰和梁启超两人都十分爽快地答应,上联由江逢辰作,下联梁启超作。

      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位于麻溪河的鲤鱼桥,原是永湖至惠州的主要通道,桥墩及拱部均由规格一律的方形和长扁形的白麻石砌成,桥的两边建有石栏杆。桥上的两块“跃鲤桥”石刻, 有一块是江逢辰的手书题刻。

      江逢辰去世后,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被埋葬在西湖鳄湖西紫薇山南面的山坡上。

江逢辰

      江逢辰在1859年出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官至户部主事。

      江逢辰出身书香门第,祖籍是新安县大步涌(今深圳宝安区沙井镇步涌村),祖先江士元是清乾隆十七年恩科进士,制艺雄浑,有大家风格。曾祖江鹏翥曾任合浦县训导,祖父江汝为是廪贡生,父亲江鸣鹤虽然只是一介贫寒附生,但在邑中却颇负文名,江逢辰在年幼时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

      遗憾的是,江逢辰还没来得及成年,父亲江鸣鹤便撒手而去。江母李氏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将江逢辰抚养成人。家贫的现实并没有挫伤江逢辰求学的热情。“年才弱冠”的他早早就懂得了“家有藏书不算贫”的道理,更加刻苦学习。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追求,江逢辰走进了丰湖书院。聪颖好学的江逢辰很快得到了时任书院山长梁鼎芬的赏识。

      一年之后,梁鼎芬调任肇庆端溪书院,他特意挑选了江逢辰、李绮青等10名高足随往。后来广州广雅书院落成,梁鼎芬应张之洞之聘掌院,江逢辰亦追随其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入读广雅书院一年后的江逢辰乡试中举;又三年(即清光绪十八年),赴京会试及第。金榜题名之后, 任户部山西司主事。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江逢辰作词慷慨悲壮,表达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战败后,僚友奔逃,唯其坚守岗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马关条约》签订后,江逢辰对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彻底失望。就在那年,他满怀对国事的忧愤而以母病为由乞假归故里广东,结束了短短三年的宦游生涯。

      返乡之后的江逢辰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他所喜爱的诗词书画上,著作颇丰。从后人所辑的《江孝通先生遗集》来看,除了有诗17卷之外,还有《孤桐词》和《华鬘词》两卷,共收词209阕。这是目前所见惠州人最早的一部词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康有为、梁启超为逃避顽固派的捕杀而逃亡日本。支持康、梁维新运动的江逢辰,在友人的劝说下也避难于台山赤溪。赤溪厅同知程先进得知江逢辰寓居赤溪之后,马上聘请他为遵义书院的山长。在赤溪的日子里,江逢辰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苦读圣贤书的榜样。

      江逢辰并没有在赤溪待多久,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后,他就匆匆回到惠州,“侍母疾,号泣露祷,形神俱瘁”。不久母丧,江逢辰哀悲更甚,他在母亲墓旁搭建木棚守孝,一守就是两年多。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七日,丧哀特甚的江逢辰终于致病不治而卒。当时江逢辰只有41岁。1916年,江逢辰的友人梁志文和李绮青等在丰渚筑江孝子亭,以纪念这位惠州清末最有才气的才子。他的诗集,直到民国年间,才在朋友帮助下印行,叫作《江孝通先生遗集》。


作者:朱如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