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出博罗县城北行,越过崇山峻岭驶向广梅公路,再往东行,山野渐渐开阔。远望,群山起伏,鹰舞长空,雀跃林海;近看,翠竹摇曳,溪水潺潺,层林尽染。山坡上,谷川里,溪水边,村庄旁……黄如金、红如血、绿如翠,黄红绿浑然一体,互映生辉。
“到了,大丰村。”
大丰村位于广梅公路南面的象头山北麓,四周群山环绕,峰峦叠嶂,万木萧森。境内山坡起伏,阡陌纵横,河溪蜿蜒,青山绿水,谐然成趣。因而就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名:大丰村。雅得青山流水,祈求年年大丰收。然而,守在青山绿水的大丰村,村里人的日子却过得清汤寡水,村里的经济异常薄弱,2008年,大丰村被列为广东省贫困村。
车子向右拐,飘带似的村道,将我们领进大丰村。
大丰村,景色迷人。
放眼看去,高低起伏的丘陵坡地、郁郁葱葱的树林、蜿蜒曲折的道路、黄澄澄的稻田、绿油油的菜地、错落有致的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曲、错、藏、遮的景观效果,移步换景,精彩纷呈。虽然是坐车观景,但笔者很认真地打量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尽管薄雾未散,眼前的景物依然让笔者心襟敞亮:好一派农村新风貌。绕道一圈后,好客的村干部把笔者迎进村委会。
采访座谈会在村委会议室进行。几杯茶水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说的是扶贫,道的也是扶贫。村支书和村委主任轮流发言,容不得笔者插话,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叙述。“真扶贫,扶真贫”“感谢扶贫工作队,感谢王主任”之话语,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笔者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达到了极致。
柳暗花明
2009年9月,金秋送爽时节。一个城市人装束的青年人,在一个中年农民的陪同下,经常出现在象头山北麓山间的小路上。
年轻人身材魁梧,四肢健壮,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眉清目秀,双眼爆皮。清澈的眼神、稚嫩的面孔,带着几分成熟和稳重。他姓王名伦海,是惠州市房产局驻湖镇镇大丰村干部。
中年人身材偏瘦,体型高挑,眉清目秀,皱纹舒展,严饰边幅,衣着整洁,满脸喜气。他叫黄建国,大丰村党支部书记。
王伦海与他的同事将在这里,像过往的工作队进村一样,融入村民之中,完成他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
王伦海籍贯湖北,自小在农村长大,而后参军,几年的军营生活后,脱下戎装,转业在惠州市房产管理局工作,这是人生的一次转型,一切从头再来。几年下来,机关工作、环境和生活重新适应,刚松口气,驻村扶贫的重担,又压到了他的肩上。这位农民的儿子,老八路的后代(其爷爷是八路军),部队首长的警卫员,曾获各级嘉奖多次。血气方刚、敢打硬仗的汉子,就这样被局领导委以重任,到扶贫工作的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对王伦海来说,农村工作真的遥远而陌生,一处新天地,一潭沼泽,一道屏障,在等待着他。然而,他脑子里头清醒得很,刚转业地方公务员,年轻且阅历少,到农村锻炼,机会难逢。贫困的农村,农村的贫困,正是自己生活轨迹的本身,他心中暗暗地感谢领导的如此关心和爱护。一声令下,义无反顾,依然军人本色。
进村的第一天,天气有点儿寒冷,村民的表情更是冷的:冷清、冷落、冷淡、冷漠,冷眼。更堪那,冷言冷语……似乎人们对扶贫开发失去了信心。
第一次干部会,开始时,冷场,一片沉默;不久,争论不休,你来我往;又过了不久,人已走了一半,会议在吵架中结束……
山乡的夜晚是静谧的。窗外雨打芭蕉,室内一灯如豆。王伦海失眠了,不是因为风和雨,是责任担当萦绕在心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农民运动的胜利,然而革命胜利后在长达数十年的博弈中,我们的农民、农村、农业,竟然成了“三农”问题。大丰村更是如此。大丰村有24个村民小组,454户,总人口2339人;耕地总面积9900 亩,地少人多,土地贫瘠。可以想象,这贫瘠的土地,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要让村民走向富裕,是何等艰难。勤劳的大丰人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里栽种水稻、蔬菜维持着生计……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南中国大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老百姓早已好解决了温饱问题,有很多走向了小康的生活,而这片小山村,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 全村454户农户中,就有65户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5000 多元……过去,尽管一系列的扶贫运动浩浩荡荡、接连不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贫困依然像幽灵一样在大丰村纠结着、盘踞着……消灭贫困,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和百折不挠的伟大实践。身为共产党员,一名“扶贫济困”伟大战略布局中的前沿战士,正在以攻坚拔点的方式,消除贫困。王伦海明白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也明白个中的艰难。
扶贫工作,面向的是基层,面对的是贫困群众,坐而论道不行。
白天,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情、农情——苍茫的群山、荒芜的耕地、破旧的房屋、渴望和怀疑的眼神……看着这一切,本来忧虑的目光写满了焦灼,沉重的脚步显得更沉重,更多的是有一种自信在激励着他。
晚上,他伏案思考,分析了大丰贫穷的主要原因,剖析了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终于拿出一整套扶贫方案:
以发展种养为主的创业式帮扶;
以开展智力、就业、合作医疗等的减轻式扶贫;以帮助完成危房改造等的救济式扶贫;
以加强农田基础、交通建设的扶贫;以开发长期受益壮大集体经济的扶贫。
扶贫要扶人心之志。“人穷志不穷”,然而,现代社会中的贫困户往往自暴自弃,他们丧失的不是外在的素养、技能,或是健康的身体,而是一种自我肯定,一种向上、积极进取的志向。所以,扶贫要从激发人的坚强信心入手。王伦海没有说过大丰一个“差”字,而是充分挖掘大丰的闪光点,以情感人,让干部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增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驻村不是孤军作战。身后的依托强大雄厚,王伦海不孤单,也不孱弱。局长、书记亲自送上一程,面授机宜,寄语重托。
驻村没多久,局的领导率队直抵一线,他们耳闻目睹了大丰村的贫困现象,听取了王伦海的工作汇报,分析了大丰贫困落后的原因,审查了工作组的扶贫方案,考察了王伦海驻村的工作表现,感触到了大丰村脱贫致富的巨大优势和美好前景,向王伦海发布了扶贫工作的六项具体指标:
一是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10万元以上;
二是确定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46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
三是帮助大丰村解决水利、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让最贫困的农户都能住上新房;
五是为符合要求的贫困户按政策纳入农村低保;
六是为符合条件的农户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伦海啊,”局长语重心长地说,“时间虽短,你都把大丰的情况了解得如此清楚,让我看到了扶贫工作的希望,请你根据大丰的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一项一项地抓落实。”
“报告首长,王伦海坚决完成任务!”穿着便装的黄伦海向局长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在场的人都笑了,笑得很爽朗、笑得很甜蜜。
山乡沸腾了。山里人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犹如大旱之望云霓。“大丰有救了。”
“工作队真扶贫,扶真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