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远离广东省惠州市区100多公里、海拔1186米的乌禽嶂。
一道道曲折幽深的沟壑,将乌禽嶂分隔成道道屏障,深邃而厚重。在屏障深处的梅坪村,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十来户人家。
这个自然的小山村因座座山崖围合,与外界自然分开,是惠东县安墩镇最偏远的一个客家小山村。
清晨的雾霭渐渐散去,当乌禽嶂的山间渐渐地露出一丝鱼肚白,小鸟早在林间“唧唧喳喳”叫开了,随着几声鸡鸣狗吠,村子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田间村道行走着扛着锄头、挑着箩筐、牵着牛儿步履匆匆的农人, 梅坪小山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山边上一栋老旧的客家大屋的门“吱” 的一声打开,一个60来岁的乡村教师已经煲好开水,向小河对岸张望,迎接5个孩子来上学。他,就是古槐基。
7点后,琅琅的书声在山间响起:“裁, 裁决的裁。载,载体的载。嘱,嘱咐的嘱。属,属于的属……”
一条狗在孩子们的朗读声中悄无声息地蹿进课堂,身子一缩、尾巴一摇钻入课桌底下。古老师和孩子们视而不见,并不去赶走那条狗,照常读自己的课文,一点儿也不受影响。
古老师家门厅这十来平方米的地盘,就是他任教的梅坪教学点。或者说,是他们的课室、他们的学校。为了孩子们有间教室,10多年前他曾带领村民用肩膀“挑”出了3 间瓦房,老旧的瓦房损坏后,孩子们只好到这来上课。古老师又四处呼吁,在县里的支持下,如今新建的教室马上就要完工了。
梅坪地处深山,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阴冷潮湿,全村仅有十几户人家,村民主要以饲养和种植维持生活。23岁那年,古槐基当上了老师。那时,梅坪小学的教室还是生产队的粮仓,一间简陋的瓦房。教室四面漏风,课桌由乒乓球台拼成。墙体斑驳、蛛网交错、散发着柴草气息。由于墙角渗水,墙壁上爬满了青苔。教室门梁上的4个大字“梅坪小学”还是古槐基自己用毛笔写在红纸上贴上去的。
纯朴而充满青春气息的古槐基站到了讲台上,在孩子们一声声“老师”的呼喊中流露出喜悦与自豪。他在备课本上写下了他的《志向》:
事业三百六十行,任你选择自主张。
只凭努力去奋斗,行行都出状元郎。
然而,在偏远山乡当教师意味着选择安贫乐道、默默无闻,古槐基初为人师的喜悦感很快被眼前的现实冲抵。
每逢刮风下雨,古槐基常常在房前屋后挖沟排水,待天气晴朗,还要爬到屋顶上去捡瓦防漏。破旧的桌凳损坏了,就利用课余时间去维修,用钉子钉、铁线缠。没有教具就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采集标本。没有运动场所,就利用晒谷场作为临时操场。没有办公设备,就利用生产队会计用的办公桌做讲台,兼做办公桌,一直沿用至今。每天晚上在一盏煤油灯下,一张破旧的木桌上备课、批改作业。
当时有20多名学生,分为一、二、三年级,属复式教学。一个班的学生,大的十四五岁了,小的才6岁,流着鼻涕、穿着开裆裤,古槐基一人包揽了3个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的教学。这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那时古槐基是要挣工分的,他的工资有一部分由工分组成。他18块钱的工资大部分交给家里,自己留一部分,偶外出买点儿东西,有时还要给孩子们买作业本。
教室下面就是稻田,每到春天,他与乡亲们一起插秧,绿油油的秧苗就像他精心栽培的学生,然后在琅琅书声中看秧苗开花抽穗、与学生一道茁壮成长。他写了一首《春种》:
春分时节播下秧,农夫扶犁吆牛忙。
山村耕种防兽害,秧田四处彩旗扬。
到了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稻谷铺满教室门口的晒谷场,等待稻谷晒好,又被搬到教室的楼上。下面是琅琅的书声,头顶飘着稻香,这是多么有意思的场景啊,而这个时候,晒谷场又成了孩子们的体育场,冬季的稻田又成为孩子们嬉戏的地方。古槐基原本复杂的心情,在孩子们的嬉戏中变得无比的美好。
每年春天,学校背后山上的竹子一片青翠,课余时间,古槐基就带着孩子们去砍一些来做风筝。最简单的是用竹子扎一个架子,再用芦棘固定,芦棘像牙签那么大,中间是空心的一种植物,一般家里面煮饭就用来起火的。用芦棘把风筝固定好后,两片叶子风一吹就转动。
古槐基还会做大一些的风筝,会做许多花样,做得很好看。用纸糊好后画上各种图案,牵着在山坡上跑啊跑,孩子们就撒开脚丫吆喝,跟着风筝长长的尾巴在后面追呀追,那个场景真是快乐啊。
这就是一个人的学校,这就是边远乡村教学点的情况,这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教学手段。古槐基写了一首《业在其中》:
六月炉边铁匠,腊月河中渔翁。
不是不热不寒,而是业在其中。
古槐基家里很贫穷,他的父母要种田,上要照顾老奶奶,下要养7个小孩,家里要吃一顿肉很困难,只好养了鸡、鸭、鹅,卖了钱帮补家用。有一年,临近除夕,有点儿钱的人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动手打黄元米馃、煎油馃子、做糖米泡、打颜片、打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小孩们欢天喜地燃放鞭炮,整个梅坪村显得十分热闹。而古槐基家由于经济比较困难,做的大多是斋菜:长白菜、油豆腐。
改革开放后,看着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走了出去,他也有了离开的念头。特别是每当他利用节假日徒步走5个多小时再乘车到县城购买一些教学用具时,都禁不住羡慕县城的繁华与热闹。有一次,他故意问孩子们:“老师身体不好要离开你们,不能教你们了,怎么办?”“求您不要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当时,他鼻子发酸,不敢面对孩子们那天真的脸,看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山,良久,说不出一个字,想走的念头刹那间消逝了。
教学点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古槐基的家人也早已搬到惠东县城,他一个人独守山村,尽管环境艰辛、生活艰苦、学生很少,但他仍为孩子的教育默默奉献。对于这样的人生际遇,他有这样的心得:
涉世
赤条露体到人间,漫步世间几十年。
人生路程多遥远,祈求平安过一生。
像一只只小鸟在妈妈的哺育下,每年都有出窝。
梅坪村这个小小的教学点每年也都有升级离校的学生。经过学习和磨炼,他们的翅膀硬了,可以在蓝天翱翔了。孩子们走的时候,古槐基都要像鸟妈妈一样千叮咛、万嘱咐的,他要时时关注自己培养的学生成长的轨迹。
37年的教师生涯,古槐基虽算不上桃李满天下,教过的学生,加起来也只有200 多位,如今正在教的也只有5位学生,但他说,只要还有一位学生需要他,他就会继续教下去。
说起他的学生,古槐基如数家珍:谁现在在惠州工作,谁现在在深圳工作,谁现在也回来安墩教书了……这200多名学生,其中有5个大学生、10多个中专生,他们大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任了科局级干部,有的当上了人民教师,有的自谋职业干出了一番事业。
他,很弱小。只是一名深山里的乡村教师,在那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大山深处,就着咸鱼青菜,甘过“单身生活”,平凡得像路边的一颗石子,普通得像山间的一棵树。
他,很强大。为了一个承诺,放弃调动的机会,坚守深山37年,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驱逐愚昧,以羸弱之躯、一己之力,启蒙200多名山里孩子,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他还为村里的“民生大计”献计献策,奔波劳碌,使这个封闭一世的小山村通电、通路、通信息。他就是山里的“普罗米修斯”,把知识和智慧的火种撒遍山村。他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客家男人,身高一米六左右,皮肤微黑,面容和善,双眼闪烁着坚韧与睿智,说话匀速而沉稳,给人感觉是个实在人。
他,就是古槐基。
一个村民公认的好人!
一个孩子拥戴的好人!
一个妻子中意的好人!
如今,他又被官方授予“广东好人”称号!
2012年5月,喜讯再次传来,古槐基荣登“中国好人”榜!
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别。本次广东省共有4人进入“中国好人榜”,“广东好人”古槐基”荣获“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可能也不难,而一辈子做同样一件好事就更不容易了。然而,好人古槐基却为了一个承诺,坚守深山37年教书育人,践行自己的职业信念和高尚师德,用好人的标准并用一生的坚守,演绎着非凡的人生!
目前,惠东县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主动挂钩各乡镇教育情况,各乡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山区教师的工资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
在古槐基与县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县政府为梅坪教学点兴建的教室也即将竣工了,那3间未完工的小屋就在村中小河的对岸,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古槐基说,大概一个月后就能全部完工。当我们再一次赶赴梅坪采访时,3间新教室已经装上了蓝色的琉璃瓦。在工地上,古槐基指着门前的空地说,这里是升旗的地方,我要让孩子们在这里唱国歌!
想象四五个小孩在深山里升旗,漫山遍野回荡着国歌声,弱小与庄严令人感到胸中有一股热流,有一种希望让人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