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惠州种植户跨越千里助攻脱贫

2020-12-24 20:58:24 来源:惠州日报

  “叶大哥,今年的山瑶柑全部卖完了。”

  “叶大哥,山瑶柑在富宁这边的价格比惠州更好些,地头价能卖到近3元一斤呢。”

  “叶大哥,我家小楼盖好了,过年前可以搬新房啦!”

  2020年12月8日,一个个来自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郎六村瑶族同胞的报喜电话,让惠州市惠东县中润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少东喜上眉梢。

  这是一个相隔千里的脱贫牵挂,记者记录了这一个跨越地域的扶贫动人故事。

  一个个报喜电话的背后,是惠东人叶少东与千里之外的云南瑶族同胞因山瑶柑结缘的脱贫故事。

  千里结缘“缘分果” 携手种下友谊情

  叶少东是土生土长的惠东人,和土地打交道30余年的他种过林木、卖过荔枝,是惠东县有名的“种果大王”。

  2000年,叶少东在惠东一个林场结识了从云南富宁到惠东打工的瑶族小伙张登。从伐木聊到种果,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肯吃苦,做事踏实的张登很快得到了叶少东的赏识。

  2003年叶少东从林场转行来到惠东白盆珠镇开荒种植贡柑。没过多久,他把老朋友张登“挖到”自己的果场。

  随着叶少东果场规模逐渐扩大,张登不仅将自己一家老小接了过来,还把一个个在老家穷怕了的同乡瑶胞介绍到果场工作。

  “这些瑶族同胞大都是贫困户,但是他们特别能吃苦,做事也非常认真负责,我们培育出来的山瑶柑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品质,和他们的勤劳付出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山瑶柑就是我和云南瑶族同胞相识的‘缘分果’。”叶少东说,为表达对云南瑶族同胞的深情厚谊,他将自己和瑶族同胞一起种植的贡柑重新命名为“山瑶柑”,并单独注册了知识产权和商标。

  2013年,惠东县中润柑橘专业合作社成立。在叶少东果场打工的瑶族同胞以户为单位加入合作社,成为果场的股东。几年间,果场面积从200亩扩增到如今的1000亩,瑶胞的生活境况也随着柑橘产业的发展而改变。怀着感激之心,果场里的瑶族同胞都亲切地称呼叶少东为“叶大哥”。

  “我们县在叶大哥这里干的人,日子都越过越红火。”张登说,最初果场采用“工资+提成”模式,他一家4口每人每年收入10多万元。2015年工资加提成,一家人拿到了60万元,很快便在家乡盖起了四层楼房。

  回滇引种山瑶柑 创业迈开脱贫路

  “听瑶族同胞说富宁那边的气候和惠州差不多,我当时就想,山瑶柑能否种在富宁的土地上,带动更多瑶族同胞脱贫致富?”虽然帮助不少来果场打工的瑶族同胞脱了贫,但叶少东心里有更大的扶贫梦。

  说干就干,2015年,叶少东让张登从果场拿了200株柑苗带回家乡试种。没想到,种出来的柑口感不错。2017年,张登在叶少东的鼓励和支持下,购买柑苗返乡创业。接着,几年前和他一起在惠东叶少东果场打工的几个老乡也陆续回到村里开荒种植山瑶柑。

  “现在我自己和亲戚一起合伙种植了100多亩,我们刚刚起步,量不够大,今年才产出几千斤果,还没摘过瘾,就已经脱销了。”喜提丰收,张登的心里甜滋滋的。

  张登外出打工学到技术且引回山瑶柑的事引起了富宁县扶贫工作组的注意。当时正在苦苦探寻扶贫产业发展之路的郎六村,立即组织人员前往惠东县叶少东的山瑶柑果场考察。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郎六村村党支部书记苏有峰告诉记者,富宁县曾是国家一级贫困县,板仑乡郎六村有12个村民小组403户1873人,贫困户121户488人,多数人为瑶族。由于历史原因,该县经济发展滞后,除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老百姓大都靠种植甘蔗等来增加收入,一直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产业。

  “考察后,我们觉得这个产业可行性很强,带动脱贫率高。”回到村里,苏有峰和曾在叶少东果园打工的返乡技术员李安祥等8人注册成立了富宁底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种惠东的山瑶柑。

  开荒同种致富果 携手齐绘新生活

  2018年4月,富宁县板仑乡共计从叶少东山瑶柑果场引进25000株幼苗。为了支持瑶族回乡创业扶贫,叶少东决定低价让利,幼苗价格仅6元/株,远低于批发价10元/株。

  闲暇时,热心的叶少东还免费做起了技术指导,他数次往返广东、云南,帮助培训农户,有时候通过视频远程为当地农户解决种植难题。

  山瑶柑也给了郎六村对未来更多的期待。苏有峰说,通过精心呵护,今年板仑乡郎六村的山瑶柑迎来了引种后的第一次丰收,目前挂果的400多亩果树,第一批3000多斤果一成熟就已经销售一空,地头价能卖到近3元一斤。

  “这个价格已经是比较理想了,现在地里还有大约3000斤左右,订单供不应求,好多人打电话来都是以车为单位订购。”苏有峰说,合作社计划以山瑶柑为主,发展种植5000余亩,形成“一村一品”及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日子越过越好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村组。

  “种植山瑶柑加快了村里的脱贫步伐。”苏有峰介绍说,截至目前,全村121户贫困户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一栋栋小楼房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作者:李松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