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廉和他的十二生肖画作。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黄克锋 摄
一个地方,总有那么几张文化名片在展示着其地域文化。惠州龙门农民画,是龙门的地方文化名片,它还成为惠州、广东的文化名片,享誉国内,甚至漂洋过海,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风格传播岭南文化。
作为一种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的传统美术,龙门农民画一直在创新中发展。从最初的立足原乡,到如今拥抱科技,在一代代画家的笔耕下,龙门农民画的画风在微妙地变化,其反映的是社会和生活的变迁。
起源
源于清代各种民间传统手艺
一幅龙门农民画,一张广东文化名片,一卷岭南民俗风情。
关于龙门农民画的起源,一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一说源于清朝末年。根据《龙门农民画简史》一书,龙门农民画起源于清末,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相关资料显示,龙门农民画的创作源于清代各种民间传统手艺,包括神庙壁画、水陆道场画,屋顶的彩画、箱柜漆画、灶台画,以及年画、剪纸、彩灯、风筝等,如龙门县龙江、麻榨的扎花篮,永汉的古建筑灰雕、墙壁画,还有沙迳的画花床,龙城的苏包刺绣、糊龙头、糊狮头、扎花灯等。
到二十世纪50年代,龙门农民画吸收了当时田头宣传画、工地、村头的简单线描手法。二十世纪70年代,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农民开展绘画创作活动,农民们拿起画笔满怀豪情地创作出描绘家乡发展变化的墙报画、生活画、劳动画;至二十世纪80年代,龙门农民画的独特风格初步形成,成为农民画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因此人们认为,今天的龙门农民画,是100多年前民间各种绘画形式的结合体。
从艺术角度看,龙门农民画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的束缚,表现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社会的思考,同时也开创了以追寻“南蛮文化”痕迹,以“南蛮文化”作为独特文化视角,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为意念而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发展到今天,龙门农民画题材越来越宽泛,表现形式和手法越来越丰富,将中国的水墨、西方的油画等绘画手法相结合,把抽象绘画风格带入中国民间的审美,大胆夸张却不失艺术性,使龙门农民画成为现代民间绘画门类中的一个独有画种。
成就
作为广东文化名片,漂洋过海到国外展览
龙门农民画因别具一格的独特表现手法和具有抽象风格及民间审美情趣的绘画技法,而具有美学价值、民俗价值和市场价值,并成为岭南民俗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一张农民画,由此改写了龙门文化的格局和提高其发展格调: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1982年以来,龙门农民画除了在广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展出,还漂洋过海,到美国、日本、瑞典、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并进入北京奥运村、登上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舞台……作为民间艺术交流使者和广东文化名片的龙门农民画,受到国内外媒体和多国友人的追捧。
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龙门这片民俗多彩、民风近古的土地的培育,也归功于几代人的匠心独运、日夜调色。他们是农民,他们是画纸上的匠人,他们又是秉持岭南地域文化情怀的画家。
创新
新生代画家注入新理念,题材与时俱进
从近些年龙门农民画的画风可以看出,此前的农民画主要以节庆喜事、特色民俗、田间劳动为主要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画也不再只是和“农民”有关。新生代农民画画家、34岁的钟永廉认为,和电影电视一样,农民画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状态,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因此,在农民画的创作中,既要突破传统,保留前辈留下的构图手法、元素、内涵,也要与时俱进,开拓新东西,形成个人风格。在他的画作里,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也有“农村淘宝”“一带一路”等热点话题。
对于曾经有过深圳大芬油画创作经验的钟永廉来说,艺术源于生活,只要善于发现,创作灵感随处都在。一次,他在市场看到有个阿婆卖菜,一把小葱三毛钱,他开玩笑说没有零钱不用了吧,没想到阿婆拿出个二维码让他扫。他觉得非常有意思,回去便把这个场景画了下来。
近期,钟永廉完成了历时一年的创作——十二生肖农民画,一个月完成一张,时间长成本高。他对自己这套精心创作的画作满意而自豪,他想将它们制作成微信表情包,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能带动一些衍生品的开发,包括外界对农民画新颖题材的了解。
作为一个年轻而又具有创新理念的画家,钟永廉有个愿望,即办一次个人画展。钟永廉希望通过自己这个“点”,传播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农民画,从而带动整个农民画行业发展。
非遗名片
龙门农民画,被誉为“岭南奇葩”,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它取材于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现实生活,以其色彩明艳、构图饱满、浓墨重彩、夸张变形的独特艺术风格,深刻反映当地独特的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2015年2月,龙门农民画入选惠州市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