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西湖艺术团成为惠州文化名片

2007-05-09 18:18:30 来源:惠州日报

A5CG509C_3.jpg

惠州西湖艺术团在表演东纵抗日组歌——— 《东江儿女逞英豪》。 本报记者王剑桥 摄

  每逢周二、周四晚上,惠州市区中山公园旁的原惠城区政府饭堂内灯火通明,惠州西湖艺术团的合唱团、歌舞团、乐团、曲艺团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练得正欢。该团团员个个身手不凡,白天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班,晚上集中排练,不拿一分钱报酬。

  艺术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

  据悉,惠州西湖艺术团成员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文艺人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公司职员、农民、外来工、医生、护士、教师、学生,甚至有国企的老总,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虽然大家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但相同的是对艺术的挚爱。

  如今的惠州西湖艺术团已成为孕育文艺人才和打造文艺精品的摇篮。她培育出了方得弟、李强、王敏、巫淑琳等一批在惠州颇有名气的青年实力派歌手和杨露萍、徐扬等一批青年舞蹈演员。2004年,西湖艺术团创作并排演了音乐舞蹈史诗《鹅城颂》;2005年,创作并排演了东纵抗日组歌——— 《东江儿女逞英豪》,数名团员还饰演了全国首部东纵题材彩色电影故事片《东江特遣队》中的多个角色;2006年,该团成员创作的作品《梅菜飘香》、《家乡有条风雨桥》、《满山桃李结成梅》分别在全省获得大奖;2007年,惠州西湖艺术团又开始筹建少儿艺术团,并着手排演惠州“四东”题材的又一力作——— 歌舞剧《东坡与朝云》。

  团员为排练雇钟点工照顾小孩

  惠州西湖艺术团内留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少一餐饭,不落一排练”。团员张勇每次为了能赶来排练,花钱请钟点工到家中照顾年幼的女儿,然后打的从所居住的乡镇赶到排练场参加排练,排练完后才匆匆赶回家。

  惠州西湖艺术团不仅为文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而且还为基层输送文艺人才。现在在陈江文化站工作的王晓晶,从外地艺术院校毕业后到惠城区麦地小学实习,在一次教育系统文艺比赛中,她被任评委的方得弟慧眼识中,经方得弟大力推介,她很快成为惠州西湖艺术团的一员。加入惠州西湖艺术团后,她如鱼得水,在各种大赛中崭露头角。她突出的成绩,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很快被陈江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相中。

  郑小瑛:你们是唱得最好的一支

  2007年1月19日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的庆祝 《东江时报》创刊暨迎新春大型音乐会上,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享有“世界最佳女指挥家”之称的郑小瑛女士指挥的交响诗篇 《土楼回响》,将观众带进了音乐天堂。《土楼回响》最后一章《客家之歌》,则由惠州西湖艺术团合唱团合唱。该艺术团合唱团出色的演唱,让全场观众激动不已,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掀起了音乐会的高潮。郑小瑛女士对惠州西湖艺术团的表现大加赞赏:“我们到全国很多地方及国外演出了《土楼回响》,每到一个地方,最后一章的《客家之歌》都会找当地最好的合唱团合作,但你们是与我们合作过的合唱团中学得最快、唱得最好的一支!”

  西湖艺术团团员逾300人

  惠州西湖艺术团的前身是惠州轻音乐团,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当时的惠州市(现惠城区)文化馆音乐干部罗章才牵头,邀集一批酷爱音乐并有一定艺术造诣的热血青年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初,惠城区文化局把它吸纳到自己的旗下,改组成惠州西湖业余艺术团,人员发展到100余人,主要承担惠城区大型群众文化演出活动。2003年开始,正式改名为惠州西湖艺术团,下设合唱团、歌舞团、乐团、曲艺团4个分团,面向全市广泛吸收文艺人才。该艺术团由惠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区政府财政补贴,由惠州各阶层受过大中专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文艺人才组成。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壮大到300多人,多次参加由政府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已成为惠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作者:邹新燕 喻 成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