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好招楼村地处考洲洋西北端内湾,这里靠山临海,土地肥沃。相传古时候由福建来这里定居的先民生活艰辛,大多数人住茅寮,每到入冬时节,风高物燥,草寮容易着火,故曾称为“火烧寮”。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搞种植养殖,家园变成了“鱼米之乡”,便将“火烧寮”改为“好招楼”(闽南话中两个名称谐音)。
然而,过去二十年来,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党组织设置不规范等问题较突出,村里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去年,该村被列为全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重点难点村。经过近一年的整顿转化,软弱涣散被动局面得到扭转,村“两委”班子形成了全面配合的良好局面。
近日,记者来到好招楼村村外的红树林湿地公园,放眼远眺,海天相连,上千亩红树林绿意盎然,时有白鹭飞翔林间,令人心旷神怡。“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再不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好招楼村就真的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了!”村党委书记孙佛仁、村委会主任林小恒几乎是异口同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红红脸”“出出汗”中自觉提高服务群众意识
6月5日,村民吴华陆正忙着清理新建房屋里的杂物,好让建筑工匠来粉刷墙壁,他黝黑的皮肤渗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多亏了黄书记,是他帮我凑足了盖房子所缺的几万块钱。”看到即将完工的两层楼,吴华陆心情很激动。他告诉记者,为了省工钱,盖房以来,几乎所有的杂工活都是他自己做,等房子盖好,他和两个正在上技校的孩子就有了像样的家了。
吴华陆所说的黄书记,就是担任好招楼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惠州市水利局副调研员黄秋鸿。
去年7月,一来到村里的黄秋鸿立刻进入角色,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吴华陆的困难就是他在走访中的一个“新发现”,而为了帮吴华陆筹集建房资金,他更是费尽心思,四处求援,甚至自掏腰包。
“现在我们自己过上了好日子,但作为党员,身边还有这样的困难群众,我们的脸往哪儿搁,心里有没有内疚感?”在村里贫困户家中,黄秋鸿语重心长,让在场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深深触动。就是通过这样“红红脸”“出出汗”的方式,他以贫困户为“教材”,为村里党员干部开展党课教育,使他们的党性意识和服务群众意识不断增强。
在真挚的情感交流中“前嫌尽弃”
去年8月,一个炎热的傍晚,在讨论完村里工作后,黄秋鸿抓住机会,叫上孙佛仁和林小恒,一起吃了顿饭。“我把党组织关系也转到村里了,现在也是好招楼的一分子,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把好招楼村建设好、发展好,大家对工作有什么好建议,尽可畅所欲言。”饭桌上,黄秋鸿诚恳地说。
原来,孙佛仁和林小恒两人曾分别在村里任过多届村干部,但多年来因为工作方法、思路不同,分歧日益扩大,甚至产生了误会。而黄秋鸿通过接触,深感两人工作能力不欠缺,也都有为村里发展作贡献的干劲和热情,在村民中的威望也很高,就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导致步调不一致,于是他特意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希望两人消除误会,尽弃前嫌。
“我就是一条‘缰绳’,努力把带动全村发展的两匹‘马’拉到一个方向上来。”黄秋鸿说的很形象。也就在那天晚上,通过敞开心扉交流,孙佛仁和林小恒两人二十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两人当场表示,今后一定齐心协力,再不分派,一起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只有乡风淳了、人心齐了,才能把民心聚在发展上。”铁涌镇党委副书记何广雄告诉记者,近一年来,村“两委”班子形成合力,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组织得到优化,并升格为党委,党组织生活日趋规范,村集体议事制度变得民主化、科学化了,村民精神风貌、村里人居环境大有改观,水利灌溉、机耕道改造等民生工程顺利完工,接下来,还有很多大项目也即将启动……好招楼村重新走上了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