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记者获悉,去年,惠州市龙门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工业发展初见成效。在生态创建工作方面,该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已通过省专家现场技术检查,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2个。在文明创建方面,该县顺利获得了全国文明县城提名。
◆经济发展
平陵台商产业园启动建设
去年,该县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和工业项目上马,完成60家个体户 “个转企”、39家企业“小升规”,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9家,总数达88家。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已完成一、二期场地平整并交付使用,启动了三期场地平整工程,新引进入园项目11宗,投资额32.8亿元。平陵台商产业园建设也已启动。
据了解,龙门县成立县、镇两级招商办,编制招商目录,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联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南京、上海、东莞等地开展招商。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45宗,合同利用资金49.38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宗,合同利用外资5333万美元。
在项目推进方面,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6宗,总投资317.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7.0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1.4亿元。
去年前11月旅游收入比增21.2%
去年,龙门县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提质提档。目前,南昆山核心区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已全面启动;环南昆山旅游产业园发展规划已上报省政府,可望纳入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该区域资本集聚已超过200亿元,引进和上马了国华旅游示范区、富力温泉养生谷、保利樱花温泉谷等一批高端旅游重点项目。
据统计,去年1~11月,全县旅游总收入累计29.69亿元,增长21.2%,预计全年可达32亿元;接待游客690万人次,增长15.2%,预计全年可达740万人次。连续3年荣获“年度最受欢迎省内游目的地”称号,并一举夺得2013~2014年全省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第四的好名次,连续4年位居十强。
◆文明创建
超5万人次参加各类志愿活动
去年,龙门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惠及民生的“九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龙门县通过持续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在雷锋广场建设身边好人榜,树立和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据统计,该县共涌现出30位 “身边好人”,其中6人被评为感动惠州人物、1人被评为“广东好人”,9人被评为惠州市 “身边好人”。
在志愿服务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去年以来组织志愿者超过5万人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1500多次,帮扶特殊青少年群体3700多人次,服务居民超过6万人次。
“数”说龙门
■去年完成60家个体户“个转企”、39家企业“小升规”,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9家,总数达88家。
■去年共引进内资项目45宗,合同利用资金49.38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宗,合同利用外资5333万美元。
■去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6宗,总投资317.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7.0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1.4亿元。
■去年1~11月,全县旅游总收入累计29.69亿元,增长21.2%,预计全年可达32亿元。
■去年共投入民生资金10.28亿元,增长22.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8%。
◆生态创建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7个
上个月,龙门县创建省级生态县5项基本条件和24项指标全部达到考核要求,通过专家现场技术检查。目前,全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16个。
据介绍,龙门县多年来严守产业门槛、空间布局、执法监管、生态保护等产业布局“四条底线”,为全力推动工业、农业、旅游业生态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该县近年来关停县域内立窑水泥生产线16条,淘汰落后产能196万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1%;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0.2%,万元GDP能耗降幅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质量,龙门县逐步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镇级治污设施10座、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4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建成垃圾中转站13个、垃圾屋600个、垃圾收集点1927个,配备保洁员1425名,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转运基本实现全覆盖。
◆民生实事
华师大附属学校即将落户
在城市扩容提质方面,平陵镇撤镇设街道正在申报审批当中,各项规划修编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并储备和推动了一批关键性节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县城东区,启动了12条、总长23.19公里的主要骨架路网规划建设,计划总投资8.45亿元。
与此同时,该县启动了14项地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3.7亿元,云鹏花园、东城商业城等商业项目即将投产;新汽车总站、县城东出口、周田和青溪片区市政配套项目以及6个“三旧”改造项目等共14个项目陆续动工建设。华师大附属学校即将落户建设。
去年,龙门县共投入民生资金10.28亿元,增长22.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8%。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行一体化,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482元。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投入2868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4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