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惠州市教育再传捷报。随着博罗县的石坝和观音阁、惠东县的安墩和多祝4镇通过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全市67个具有学校管理职能的乡镇和街道全部创建成省教育强镇。继2010年底创建成省教育强市后,惠州市顺利实现“镇镇皆强镇”的目标!
2006年,惠州还只有惠阳淡水一个省教育强镇。6年时间,从唯一到100%,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省教育强镇的全覆盖,惠州是如何实现的?“创强”又为惠州教育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市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问发展,看变化,探秘惠州教育的“创强”之路。
问发展
市委市政府赋予“创强”源动力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始终如一地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惠民之州、教育先行”、“发展教育事业,学生是本,教师是魂”等理念并自始至终地履行。同时,市委、市政府还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当好“教育书记”,当好“教育县(区)长”,当好教育事业的“贴心人”!全市教育因而实现“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
“正是这‘六个优先’,为全市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 ‘源动力’,从资金到政策,从规划到建设,全社会为教育尤其是农村基层教育发展一路大开绿灯,创强工作‘水到渠成’。”市教育局负责人由衷地感叹。
各级党委、政府更积极充当 “红娘”,为引入社会力量创强而穿针引线。
据统计,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用于创强,社会捐助“创强”资金(含实物折款)达4亿元。
“创强”工作稳步推进,尊师重教的氛围也日益浓厚:教育成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教育成为备受关爱的宠儿,商以助教为德,民以支教为善;教育成为和谐满园的乐土,师以从教为荣,生以求知为乐。
弱镇“创强”成功树立各地信心
有了保驾护航,“创强”工作虽一路顺风,却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6年光阴,上下求索,省教育强镇全覆盖是如何实现的?
时光追溯到2006年,惠州“创强”工作正式启动。在经过详细调研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2011年建成省教育强市。各县(区)也快速行动,根据全市的规划和各自的实际,详细制订出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启动创建省教育强镇和强县(区)工作。
目标和规划有了,下一步怎么走?那时,全市仅有惠阳淡水一个省教育强镇,且该镇(当时未改街道)经济实力雄厚,远非一般乡镇能比。对于绝大部分县(区)和乡镇干部来说,他们没有经验可借鉴。
教育弱变强,得靠领头羊。针对当时等待和观望思想严重、全市“创强”起步维艰的困难,市委、市政府科学判断,果断提出了“硬件从实,软件从严,达标为界”的“创强”工作思路,并“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经济实力相对较薄弱的龙门县龙江镇和永汉镇作为突破口。
在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下,龙门县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全力推动两镇“创强”工作。仅仅大半年时间,这两个原本并不被看好的乡镇成功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
“原来创强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啊!”此炮打响,全市60多个乡镇街道一片哗然!直到今天,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同志们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取得的重大突破。
“激发了全市‘创强’的热情,鼓舞了全市的士气。很多乡镇党政干部说,人家两镇一下子就创强成功了,可见基础差、资金少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他们告诉记者。
“创强”苦了政府却幸福了群众
也就是从那时起,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强大“创强”合力的局面悄然形成。在榜样的示范带动下,各县(区)迅速掀起“创强”工作热潮。
市委、市政府通过建立“市奖、县(区)补、镇(街道)投、民助”的投入机制,有效促进全市“创强”工作全面、快速、扎实地开展。同时,采取“先易后难,分类推进”的方法,全力推进“创强”工作。各“创强”乡镇(街道)的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经费上保障。
博罗县龙华镇每年可支配资金只有几百万元,镇政府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办公楼里办公,却舍得修建崭新的龙华中学,舍得为老师新建教工宿舍。
与珠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惠东、博罗、龙门的许多乡镇可谓“囊中羞涩”。然而,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教育事业来却是 “毫不手软”。许多乡镇,宁可让干部“挤”在陈旧的办公楼里办公,也要先让教师和学生先“搬”进崭新宽敞的教室里上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格言。
随着乡镇完小那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城乡学校的硬件差距逐渐缩小,“创强”更提高了群众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创强’苦了政府,幸福了家长,幸福了孩子,幸福了老师!”惠东多祝镇的老党员张华林动情地说。
“两大试点”促“创强”临门一脚
惠州创强,可谓一年一跨越。
2008年,惠阳区率先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区。
2009年,惠城区、大亚湾区成功创强。
2010年,博罗、惠东、龙门三县和仲恺高新区不甘落后,努力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县(区)。
2010年底,惠州市正式通过省专家组的督导验收,提前一年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创造惠州教育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全市有52个乡镇已成为省教育强镇,覆盖率77.6%。
阶段性的胜利,并没有让惠州 “创强”的步伐停滞不前。因为“创强”不是口号、不是标语,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深化教育公平。
2011年初,惠州市向最后15个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发起 “创强攻坚战”。恰逢惠州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为全国的试点项目,以此为契机,惠州市围绕实现 “三对等一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保障)的目标,制定并实施了18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实验项目,内容涉及教学、管理、德育、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随着这18个项目的铺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的新格局逐步形成,进一步拉动了农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也让更多的乡镇在这股大潮中触到了“省教育强镇”的牌匾。
2012年,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惠州启动。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工作得到关注,成为第一个试点领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惠州市以“底线均等”为基础,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以资源优化为抓手,以变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了“1+8+37”(1个细则、8个配套方案、37个监测点)的推进策略组合体,从全局出发,努力缩小4个差距,即:缩小城乡学校设备配备、城乡师资配置、县(区)教育投入、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办学水平差距。此举如同一剂 “强心药”,赋予了惠州市“创强”工作临门一脚、取得全面胜利的最后动力。
看变化
“创强”让农村学校硬件提升20年
“创强”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教育利益问题。那么“创强”又让群众尝到了怎样的真实惠呢?
2010年前,博罗县麻陂中心小学只有一排低矮老房,墙体斑驳脱落,教学设施简陋陈旧。启动“创强”工作以来,县、镇财政共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如今,学校已建成两栋现代化教学楼,各种标准化多功能室一应俱全;体育卫生器材、设备配备齐全。“‘创强’让学校硬件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该校负责人由衷地感叹道。
麻陂中心小学只是在“创强”中获益的数百所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通过“创强”,全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惠州农村,所到之处,最漂亮的地方就是学校,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也是学校。
“创强”之前,惠城区芦洲镇芦岚中心小学只有一栋综合楼,老师办公、学生上课全在这里。现在,各级财政投入上千万元用于改善镇里的两所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仅芦岚中心小学就得到700万元的支持。
“你看,这是刚建好的新教学楼。4层高,有20多间教室,还有专门的电脑室、多功能室、多媒体教室。这是我们的宿舍楼,村小上来的学生基本上都住这里。太阳能热水器,全天候供应热水……”该校负责人逐一向记者介绍学校新建或翻新的教学设施,言语中掩饰不住自豪。
校长们不仅自豪于办学硬件设施的改善,他们更欣慰于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学校条件改善以前,老师很容易流失,我最怕收到老师的调动申请。现在,学校的硬件环境好了,不仅离开的老师越来越少,而且每年都能招到新老师。师资队伍不断充实,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惠东县盐洲中学负责人表示。
“创强”促惠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创强”过程中,与“硬件改善”同步进行的是“软件帮扶”。惠州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先后三批捆绑帮扶工作让全市100%的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结成对子。由名校输出先进办学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和成功管理经验,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帮助薄弱学校快速成长。
“结对帮扶改变我们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陈旧与僵化的状况,让我们在软件上‘脱贫’,促使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经过市一中3年多的结对帮扶,博罗县杨侨中学成功“脱贫”,晋升为省一级学校,该校负责人由衷感叹道。
如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惠州 “创强”,那么没有比“追峰隆谷”更加适合的了!“创强”全面促进了惠州城乡义务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软硬件的“同步均衡”,让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平等对话”成为现实。
城乡孩子由此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伴随“创强”工作的推进,惠州市加快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撤并规模小、实力弱的麻雀学校,做大做强乡镇中心小学。
小许是芦岚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他酷爱体育,尤其喜欢打篮球。然而在来到这里读书之前,他却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体育课。小许告诉记者,以前他在岚派村小,全校只有两名老师,语文老师兼教美术,数学老师兼教音乐。体育课就是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自由活动,为了打篮球,他经常要去村里的文体广场上跟成年人“抢”场地。
岚派村小撤并后,小许说,自己像“之前所羡慕的那些城里孩子一样”,坐进了窗明几净的课室。他惊喜地发现,学校有“比村里漂亮十倍”的篮球场,有他只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电脑课。而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画进行教学,让小许这个坐不住的调皮男孩第一次发觉,“原本很讨厌的语文和数学课,也变得有意思了!”
“创强”更赋予了许多农村孩子新的梦想。
小丽是小许的同学,村小撤并后,她来到芦岚中心小学,如愿以偿地学习到了“英语”这一门她梦寐以求的学科。“在电视上看到别人说一口流利英语,觉得好神奇。”可是小丽以前所在的村小,并没有英语的教学条件。在这里,她还学到了许许多多的新东西,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新爱好。喜欢唱歌的她学会了简谱、打拍子,而以前在村小,音乐课是数学老师上的,非科班出身的老师只能带着大家一句一句唱着不标准的歌曲。这些改变,最终让这个女孩有了新的梦想。
“我以前最羡慕的就是邻居家的姐姐,想像她一样读完初中就去城里打工。”小丽腼腆地笑了笑。现在,小丽有了自己的梦想:读高中、读大学,毕业以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到家乡教书,告诉村里孩子,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创强所带来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提升,让城乡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教育公平!”采访中,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发出了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