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惠州:群众幸福感与GDP增幅领跑珠三角

2013-02-19 12:36:53 来源:惠州日报

  10.jpg

昨日,记者走访市区龙丰、下角等市场发现,升级改造后的市区农贸市场环境整洁、秩序规范。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又到春暖花开时节,东江之畔,惠民之州、幸福之城——— 惠州正愈发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大亚湾之滨,万吨巨轮繁忙进出,已现雏形的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生产热火朝天……

  新年伊始,金鹊报喜,捷报频传:

  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8亿元,比增12.6%,增幅居珠三角第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00.88亿元,增长23.4%,增幅居全省第二;13项指标增幅居珠三角前三位。

  日前,省统计局发布《2011年建设幸福广东综合评价报告》,综合指数方面惠州位列第二,在珠三角地区中的位次上升5位;发展指数方面,惠州位列珠三角第一。去年6月,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发布2011年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报告,惠州市群众幸福感总体评价位居珠三角地区首位。此前,惠州连续三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世界城市合作组织中国城市委员会评为“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金山河变成了生态景观河,市民骑上惠民自行车、用文化惠民卡买书看戏、免费逛公园、到平价商店和升级改造后的国有农贸市场买菜,“平价药店、平价病房、平价诊室和平价药包”医疗服务推行……

  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惠州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做到分好蛋糕、送好蛋糕,“由民作主”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开花结果,一大批民生工程、民生实事的实施,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政府“给力”企业“发力”强势推动转型升级

  机遇无处不在,但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抢抓机遇必须先人一步,快人一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惠州敏锐地抢抓到一次次重大机遇,而每一次机遇都给惠州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突破和持久的后续效应。

  去年10月28日,中国海油20万吨/年丙烯酸及酯项目在大亚湾正式投产,为下游精细化工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11月2日,总投资2800万美元的巴斯夫惠州项目也在大亚湾投产。一周内,这两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在惠州市投产,更加坚定了惠州向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迈进的信心和决心。中海炼油、开氏石化等石化企业加强生产调度,全年满负荷生产,全市石化工业完成总产值1416.8亿元,增长16.6%。

  作为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去年初,仲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获批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企业利润高速增长。其中仅三星电子、TCL王牌、蓝微电子、华阳通用、TCL罗格朗等5家企业实现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66.7%。2012年,惠州市电子工业完成总产值2336.6亿元,增长25.8%,成为惠州市首个超过2000亿元产值的行业。

  与此同时,以移动通讯、平板显示、LED照明、汽车电子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初显,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迈向高端化。

  这一年,“惠货”分三路出击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网上市场。在成功举办哈尔滨、长沙展销会的基础上,“惠货”首次组团走出国门,进军巴西且告捷,三场展销会共签约金额362亿元。更多企业加入省“广货网上行”上网“触电”,快速发展。

  这一年金秋,惠州市成功举办2012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及中国手机产业创新设计大赛。微软、思科、方正、太极等国内外知名客商云集惠州,短短4天,签约总金额301.8亿元。

  项目带动、集群拉动、创新驱动……在一项项发展的大考中,惠州市一点点凝聚发展正能量,一次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张张亮出漂亮的成绩单。

  1月底,2012年全市经济运行“期末考试”成绩单正式公布,包括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口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13项指标增幅居珠三角前三位。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让我们亲身感受到惠州市“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张亮丽的成绩单上,一个个含金量较高的数据、一个个位次靠前的排名来之不易。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要求,全力推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为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惠州市通过实施“惠28条”、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等一系列举措,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地难、用电难、融资难等难题,为企业减免税费3.5亿元,安排扶持资金3.6亿元,一大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记者在《惠州市2009~2012年主要科技指标一览表》上看到,惠州市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投入从2009年的10.6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2亿元,大约增长了3倍。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全省第一

  改革是发展的永恒动力,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

  去年以来,惠州以“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围绕企业“出生”到“成长”的全过程,统筹推进了商事登记制度、公共资源交易制度、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建成并开通网上办事大厅、“两建”一体化应用系统,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惠州,更多地开始扮演改革先行者的角色,多项工作先行先试为全省探路。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资金往来大、利益关联度高,是群众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与很多地方一样,过去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曾经存在“多龙治水、各自为政、同体监督”等问题。去年6月28日,惠州市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为全省最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城市之一。如今在惠州,小到一块车牌的拍卖,大到上千万元产权的招标乃至上亿元的大宗土地交易,都必须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阳光交易,“敞开门”接受竞买者公平竞价。

  虚拟网络以其简便快捷的特点,正成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新选择。记者从市发改局获悉,自去年8月启动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以来,截至目前,惠州网上办事大厅可在线办理服务事项达751项。预计今年上半年90%的行政审批事项、80%的公共服务事项可实现在线办理。去年6月26日惠州市的网上注册易服务平台试运行,大大提高了办证效率。

  这项改革到底能给企业和市民带来多大好处?中石化广东惠州石油分公司发展规划部注册安全工程师何书为最有发言权。

  去年9月下旬,中石化广东惠州石油分公司丰山加油站改建申报验收,2个工作日就批下来。何书为深有体会地说,以前的证是“跑”下来的,现在点击鼠标就可以办到。

  去年7月实施的 “零首付”、“两分离”公司注册资本改革,让企业注册难、投资难问题有了新的突破。80后创业者王朔是公司注册资本改革受益者之一。他坦言,对于刚创业的他来说,12万元的注册资金是不小的数目。而惠州2012年试行的注册资本“零首付”,让像他一样的创业者有了“喘息”的机会。

  上月底,广东省省情调研中心发布的《2012广东省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系列调研报告》显示:惠州市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在全省21个市中排名第一。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为惠州打造高效政务环境注入了源头活水,助力惠州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

  “三宜”惠州魄力四射

  上榜全国10个空气质量最好城市

  今年初,正当全国一些大城市深受阴霾影响的时候,惠州却和拉萨、厦门等城市一起,入列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这是本月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透露的权威信息。

  没到过惠州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经济颇为发达的惠州,竟然处处山青水绿,一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景象,宜居宜业宜游正成为惠州城市的亮丽名片。

  亲水走廊沿着河道蜿蜒而去,岸上的翠竹和绿化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几名孩童在亲水平台上互相追逐、玩耍,这是记者春节前在市区金山河曼哈顿河段看到的景象。

  换上金山湖的河水,种上绿化树,修好绿道和人行道……昔日为人诟病的臭水沟,今成样板亲水景观,金山河正以全新的形象迎接市民。

  金山河是一条穿惠州城而过的河流,以前河中发黑发臭的污水让人避之不及。惠州市委、市政府对金山河的整治十年前就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治理效果一直不理想。

  2011年底,惠州市再次出台整治计划,大手笔投入9.26亿元,力求将金山河打造成防洪排涝、休闲观光、人水和谐、宜居宜业的综合样板景观区域。目前,这一整治工程已初见成效。

  金山河的整治,是惠州打造 “三宜”城市的一个生动缩影。从“两河”流域污染整治阶段性任务的顺利完成到望江公园、龙丰公园等“城市绿洲”的投入使用,从一批城市道路、连接路和立交设施的建成,到20条市政道路沥青罩面工程的完成,从新增城市绿道152.8公里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这一份份涉及生态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成绩单,是惠州对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孜孜不倦追求和探索的结果。

  绿色发展是梦想更是准则。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惠州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仅去年,新上项目环保否决率就达到11.9%。

  “城里闻鹧鸪,山湖飞白鹭”,这是惠州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惠州已成为珠三角最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旅游休闲的城市之一。去年,惠州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当时有复核组专家赋诗感叹:“惠州是一个美丽的精灵,今夜让人如此陶醉。”

  社会民生不断改善

  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

  惠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既要做大民生蛋糕,更要分好民生蛋糕,送好民生蛋糕。

  初春的鹅城,生机盎然。

  新落成的丰湖书院免费开放,每天人流如织,千年历史底蕴与岭南山水风光在此交相辉映;重建后的九曲桥焕然一新,如玉带临风,增添了西湖的妩媚。

  市区117家平价商店、17个农贸市场和8家商场超市,春节前提供大量平价肉菜,确保物价稳定,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

  市民购书,政府买单。这仿佛天上掉馅饼的事,直到文化惠民卡拿到手,低保户们才如梦方醒,确定每人每年200元的文化消费补贴是真的。

  眼下,珠江口东岸——— 惠州这片逾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问需于民、一项项民心工程落地开花,“由民作主”施政理念正深入践行,激起阵阵春潮和暖意。

  这是一张优异的民生答卷,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为刚刚过去的2012年圆满收官: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老百姓的荷包更充实、消费更强劲。

  万辆便民自行车投放运营,百个便民服务站点建成启用,市区龙丰、桥西、下板塘、桥东、下角5大国有农贸市场全面升级改造,市民生活更方便。

  全省率先推行 “电子公共教育券”制度,教育实现“镇镇皆强镇”、“县县有示范高中”,高考本科上线增长人数居全省第一,市东江高级中学建成招生,中职新城一期投入使用,各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市中医医院新院、中大惠亚医院建成运营,市第四人民医院成为全省首家平价公立医院,外来工子女纳入医保,实现全民医保,“平价药店、平价病房、平价诊室和平价药包”医疗服务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向村延伸,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建立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外来工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统一提高到385元每月,老龄津贴提高一倍;74个省级贫困村和1.227万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

  这张漂亮的民生答卷的背后,是民生财政理念的付诸实践:

  一个数据很有说服力: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183.3亿元,同比增长26.2%,占比财政预算支出由63.9%提高到66.9%。

  2013年,承载全市人民光荣与期待的“惠州梦”号航船已扬帆起航,它的航向已确定:力争到201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惠民之州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幸福。

  新的一年,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否继续成为领跑者?关键要看“好中求快”的定力、“率先跨越”的魄力,具体讲,要看惠州在壮大经济实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惠州建设上能否实现新跨越。

  惠州只有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好中求快,率先跨越”,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生态文明,强化民生保障,不断提升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和后劲,才能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和更高水平的惠民,为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谢超平 魏怡兰 黄晓娜 白璐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